第一百零五章 太子的決然(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且,局勢發展到現在,越來越證明太子原來的堅持是對的,朝中百官越來越覺得太子才是大宋的希望。
本來官家就對太子多有猜忌,在自己舊疾復發這個節骨眼,自然對太子就更加防備了。而太子卻是知道,自己在朝中的風評提升,對自己不是什麼好事情,自然是愈加小心翼翼。
太子如此,宮內的皇后自然也要打起十倍的小心,本來輕易不管後宮之事的她,為了自己兒子,不得不提起精神在宮內打探訊息,劉貴妃的異動,就是皇后打探出來的。
盛長槐這才明白,為什麼自家岳丈能夠察覺到汴京的異動,原來是太子有意無意的暗示,再加上自家岳丈對於軍事部署這塊的敏感性在大宋是有數的,自然能察覺到汴京軍隊似有謀逆的徵召。
這也是為何盛老太太他們竟然一點感覺都沒有。按照英國公的話,還有太子的說法,如今知道劉貴妃曾經一度想要謀反的事情,在汴京,僅有曹太后兄弟,太子和皇后母子,再加上英國公一家,實際上恐怕能察覺到的沒幾個。
而太子在得到皇后示警之後,知道自己在汴京已經沒有依仗,又瞭解自己的父皇為人,自己去告發,會被官家認為是挑撥離間,不僅不會叫官家有所防備,而且還會打草驚蛇,讓劉貴妃等人提前發動。
太子沒有辜負顧廷燁口中英明過人評價,還真讓他想到了緩兵之計。
第一步,太子以三邊戰事緊急,朝中要做好支援前線準備的藉口,聯合朝中親近他的文官,在朝中上書官家,請已經逐漸澹出朝野的英國公出山,力薦他執掌西郊大營,整備軍事,隨時準備支援前方戰事。
這一步不愧是妙棋,雖然在官家心裡,知道英國公的為人,但是在劉貴妃心裡不這麼想啊,之前太子就多次請教過英國公,這一次又是太子力主請英國公出山,西郊大營現在至少還有十幾萬禁軍,她現在能掌控的只有幾千負責宮防的禁衛。還有高昌侯執掌的五城兵馬司,況且他還不一定能將五城兵馬司的人馬全部掌控住。
第二步,為了避免劉貴妃狗急跳牆,太子連夜出宮,到曹家找到太后言明利害之處,勸說曹太后站在他這一邊。太子是瞭解太后的,哪怕太后已經不參與朝政,但也不會眼睜睜看著先帝的江山落到無才無德的劉貴妃手裡,永王雖然是皇家血脈,但他才多大,剛剛五歲而已。
一旦劉貴妃得手,之後十幾年,大宋的權柄自然是掌握在劉貴妃手裡,劉貴妃手下都是什麼人,除了王家還能看過眼,剩下的都是趨炎附勢,倖進攀附的小人。
再加上太后雖然對官家看不順眼,但卻對太子令眼相看,太子沒費多少口舌,便說服太后裝病。官家自己頭風之病復發,即便太后放權,也怕太后發現他身體出現異常,在一次起了什麼心思,自然是不會親自去侍疾,這樣以來,太子竟順理成章的代替官家在太后面前盡孝。
而太后懿旨召回盛長槐,並非是一開始就計劃好的。太子本來想的是,等到河北那邊顧廷燁進展順利,穩定住局勢之後,神策軍畢竟是禁軍,又是負責接替河北軍駐防的職責,時間一到,肯定是要從新挑選軍隊換防的。
等到神策軍回師,在找機會將負傷的沉國舅招回來,太子在有準備的情況下,劉貴妃他們在想謀逆,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誰知道秦風路那邊的戰事出人意料的結束,汴京沒幾個人能想到在秦風路會帶給大宋這樣一個驚喜,吃了大虧的西夏無力在入侵大宋,不僅秦風路的危機解除,永興軍也能騰出手來支援河北和河東。
這樣以來,西郊大營那邊就沒必要在讓英國公整備了,讓老臣容養也就順利成章了。
幸運的是,秦風路現在的安撫使乃是王韶,不折不扣的太子黨,第一時間就派人八百里加急,先把捷報送到了太子手裡,太子馬上預料到自己的緩兵之計就要失效。
太子專門將捷報壓了幾天,甚至太后召回盛長槐的懿旨,比轉運司的軍報還提前一步到達鞏州,畢竟轉運司那邊要等戰事徹底定局之後,才敢給朝中報捷,免的鬧出什麼烏龍來,太子太瞭解這些文官了。
“英國公恐怕已經給西平侯說過了,昨天夜裡,父皇已經下旨,讓英國公卸下西郊大營的差事,回家中修養。”
和太子猜的不錯,西北捷報剛剛來臨,朝中派去西北核對的信使,和盛長槐一前一後回到汴京,劉貴妃那邊也是有能人的,前兩天就開始在官家跟前吹枕頭風,有永興軍的西軍,汴京的禁軍就沒必要在調動了,畢竟汴京禁軍的職責,還是拱衛京師的。
“孤要是沒猜錯,英國公一旦卸任,劉貴妃那邊就坐不住了,恐怕她們近幾天就要開始發動莫逆了。”
說到這裡,太子臉上帶著一絲憂慮,不是他不信任盛長槐,而是盛長槐回京,最多也就是帶上一二百親軍,起不了什麼大作用,這也是他之前把希望放到神策軍回師身上的原因。
“盛愛卿,如今局面,劉貴妃他們發動之前,孤作為太子,不能擅動。為今之計,就是等到他們發動之後,愛卿率領孤手下的親衛和你帶回來的老兵,護送孤和太后出城。盛家那邊,你也悄悄通知下去,讓她們這段時間,藉口到城外躲避戰亂吧,如果孤在宮中陷入敵手,你便和國舅,還有寧遠侯他們,擁立靖王登基吧,絕對不能讓劉貴妃母子得逞。”
說道這裡,太子臉上漏出一絲決然,不禁讓盛長槐佩服,太子雖然是中人之姿,但是就這一段話,已經足以證明他一旦登基,成為一代明君的可能性非常大。
首發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