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騎兵夜戰(第2/2頁)
章節報錯
看到大宋騎兵殺了個回馬槍,遼國剩餘騎兵不驚反喜,在他們印象中,大宋的騎兵不弱於遼國騎兵,甚至更強,沒辦法,大宋是優中選優,戰馬少,所以顯得強,但是他們剛才也發現,這五千騎兵的騎術,連自家部族的少年都比不上,看樣子學會騎馬的時間並不長,最多不超過四五個月,遼國騎兵最喜歡的就是這種對手,論騎術,宋人和契丹族比起來,那就是小孩子和成年人的區別。
可惜他們想多了,大宋騎兵敢正面和遼國騎兵對抗,即便是騎術比不上遼國騎兵,但是他們的戰術卻是第一次出現在這個時空。
這五千騎兵,並不是所有人騎術都不行,其中三千多人,確實是騎術不精,從步兵轉騎兵不過三四個月,但是有一千多,在一個年輕小將帶領下,騎術不亞於遼騎。
這個小將帶著很明顯脫節了騎兵,在距離遼國騎兵不到一百步的地方,突然減速,等遼國騎兵衝到五六十步的時候,已經做完了掉頭的動作,在遼國鐵騎心驚膽戰的視線中,又一輪手榴彈扔了出去。
即便是遼國騎兵騎術精湛,及時勒住馬匹,但反應時間加上戰馬的速度,還是剛好衝到了手榴彈的爆炸範圍,這一波,雖然只有幾百枚,造成的殺傷比起剛才有所不如,但就是這一招,讓遼國的戰馬失去了衝擊力,後方的騎手又被前方的戰友擋住了去路。
而後面的三千多騎,有一半直接勒住戰馬,調轉馬頭,好像在勾引遼國騎兵追擊,任誰都知道,大宋騎兵這是想重施舊計策,遼軍也沒那麼傻,他們選擇迂迴包抄。
而大宋剩下的騎兵,卻堂而皇之的拿起一個燒火棍狀的物品,有恃無恐的瞄準射擊起來,這個距離,超出了弓箭手的射程,卻剛好是火槍的射程,大宋騎兵拿的,當然不是燒火棍,而是正兒八經的火槍。
遼國騎兵的心理素質,比步兵要好很多,他們是聽說過大宋新出了一種新武器,所以知道這武器的缺陷,硬著頭皮,拼著損失也要殺死這幫戲耍他們的宋人。
但是,剛剛那一千多騎,再一次掉頭,迎著遼國騎兵衝了上來,遼國騎兵本以為他們會繼續扔手榴彈,所以進行了戰術規避,但他們萬萬沒想到,這些騎兵,看到他們這種分散追擊的動作之後,那個小將一聲令下,他們並沒有選擇扔手榴彈,而是抬起了一隻手,一手控馬保持距離,抬起的那個手裡面突然冒出火花,緊接著,在砰砰乓乓的聲音中,遼國騎兵一個又一個的掉落馬匹。
“撤,,撤,,,,撤回西城大寨。”
這時候,剛剛被炸死坐騎的遼國騎兵統領,掙扎的叫了起來,騎上親兵讓給他的戰馬,看著眼前的景象,聲嘶力竭的喊著,讓自己麾下的將士撤退,放棄了支援西城的打算。
“小王爺,不是屬下不努力,而是宋人狡詐,各種奇怪的武器層數不窮,對不起了。”
騎兵統領,也就是耶律良才的副手,心如刀絞,這種仗他從來沒打過,但卻能看出來,在打下去,自己這邊要全軍覆沒,宋人騎兵手裡那兩種武器,一種射程遠,哪怕騎術不精,趁著晚上比較昏暗,自家騎兵不敢將速度放到最大,這種放風箏的戰術,作為草原民族的契丹族在熟悉不過。
誰也沒想到,在涿州,一幫學會騎馬不到半年的大宋騎手,竟然給馬背上的民族契丹鐵騎用上了放風箏的戰術。
這還不是可怕的,夜幕降低遼國鐵騎的實力,但也讓對面宋人的火槍手的準確度降低,最可怕的是那些抬手就能殺敵的騎手,他們手裡不知道是什麼神兵利器,看上去和袖箭一樣,但卻比袖箭射程遠,而且方便很多。
離得越近,那幫人打的越準確,那些人抬手就射,還能連發,這才是最可怕。等追上宋人,自己的麾下能剩多少,他心裡一點底都沒有,但卻能預計出來,自己這剩下的四五千人,是沒辦法拿下這些宋人的。
遼國的騎兵將領心裡是有底的,那些騎手,誰知道帶了多少手榴彈,誰知道有沒有其他火器出現,這都是他猜不到的,現在回到南城大寨,還能夠使用神臂弓和八牛弩拉近和宋人的差距,在離營寨這麼遠的野外,還是晚上,自己這幫人在糾纏下去,恐怕會損失慘重。
當然,騎兵將領的呼喊聲,不足以提醒遼國鐵騎,他們還是得依靠號角指揮,剛才那名宋軍小將指揮的方式其實也差不多,只不過他好像使用的是類似於哨子之類的東西。
嗚嗚嗚的號角聲想起來之後,即便是遼軍騎兵再不願意,心裡再不甘心,也只能聽令行事,回到剛才爆炸的地方,準備護送傷員回去。
可惜的是,宋人就像個癩皮糖一樣,遼軍騎兵撤退,他們就跟著後面,見到如此場景,在麾下不解的眼神中,遼國騎兵將領下了一個讓他痛苦不已的命令,放棄傷兵,其餘人馬上撤退。
而後面那個宋人小將,看到遼國騎兵做出這樣的選擇之後,臉上卻漏出了讚許的表情。
“此人倒是個當機立斷的,果然如大哥哥說的,遼將之中,能人不少啊,可惜了,還想留下更多遼兵。”
此人赫然便是楊繼宗,一旁跟著他的親兵,乃是盛家族人,臉上全是興奮之色,用狂熱的語氣在一旁說的。
“還得是咱們家侯爺神機妙算,夜戰果然是對咱們最有利的,咱們家侯爺真是文曲星下凡,竟然能讓五千人具備夜視的能力,恐怕除了生孩子咱們家侯爺不會之外,沒什麼事情能難住咱們家侯爺的了。”
楊繼宗白了一眼自己身邊的這個人,一點也不想理他,這句話什麼意思,是把大哥哥當成皇帝官家那樣了嗎,什麼不會生孩子,這句話有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