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王家的結局(第2/2頁)
章節報錯
為了幫王家,盛長柏拒絕了盛長槐建議自請外放的主意,執意留在汴京上下奔走,為王家求情,惹得海文禮勃然大怒,等到海文仁回京之後,又授意當年御史臺的嫡系彈劾盛長柏,盛長柏不自請外放,那就貶他出京,品級雖然不如自請的高,但也只能這樣了。
要不是盛長柏的求情,海文禮覺得貶斥女婿出京對不起女兒,因為貶官自然是去下州,或者是什麼苦寒之地,不比自請外邊的地方繁華,自家女兒要跟著去受罪,海文禮起了惻隱之心,才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了王家一馬,要不然,王家的罪名還能更大。
相比於對於同為文官一脈,大理寺的人沒有一棒子將王家打死,東昌侯府滿門抄斬,連五六歲的男丁都不例外。大內統領馬輝夷三族,
而顧廷燁的顧家,四房五房不出意外又被抓到牢裡關了幾個月,因為他們受到了顧三郎的牽連,最後剩下的幾個後輩更是流放一千兩,王家已經很不錯了。
按照慣例,不管是發賣也好,還是流放充軍也好,都是要先關入大牢,過些日子負責此事的衙門騰出手來在安排。
想到自己死後沒臉在見王老太師,將王家帶到了這步田地。王老太太不等衙役們動手,兩眼一番,旋即便倒在了地上,負責宣判的內官向衙役使了個眼色,命他們上前檢視。
“公公,這老太婆已經沒氣了,好像被嚇死了。”
聽到衙役的彙報,內官翻了翻白眼,罵了聲晦氣,直接吩咐衙役將屍體扔到亂墳崗去,扭頭便走。
按照慣例,哪怕是死囚,在行刑之前去世,也要午作先進行驗屍,檢查沒異常之後在通知家屬來領屍首。可惜的是,這個內官不知道這裡面的流程,前來捉拿王家女卷的衙役也不是正兒八經的衙役,乃是新招的五城兵馬司協助,他們剛剛當上兵,也不知道這裡面的門道,又對宮裡的內官比較敬畏,人家說怎麼辦,他們就怎麼辦。
看到王老太太的屍體被這幫啥都不懂的兵魯子抬著就往城外走,王家其他人都是冷眼旁觀,好像那個被抬走的人是旁人一般,別說為王老太太去世傷心,或者提醒那幫新兵蛋子這不合規矩,王家舅哥的妻子一臉的解氣,她早就看自己這個婆婆不順眼了,她這一死倒好,不用遭罪了,活著的人還要遭受羞辱,都是她一意孤行,才叫王家到了這副田地。
想到當初自己丈夫覺得此事劉貴妃的姐姐拉攏有些覺得不太對勁,對投靠她們有些猶豫,要不是這個老太太被仇恨矇蔽了雙眼,對劉貴妃的姐姐給盛長槐使絆子的承諾給說服了,一力做主倒想劉貴妃,王家現在可還在受人尊敬的太師門第。
王老太太的外孫女兼孫媳婦是個忘恩負義的白眼狼,也對此視若罔聞,唯一對王老太太的屍體遭受這樣安排的親孫女,臉上漏出不忍之色,卻不懂這裡面的門道,又被自家母親死死的攥住雙手,提醒她不要多事,只好眼睜睜的看著祖母的屍體被抬出了王家。
這件事之後在好長時間都被汴京的老百姓當做談資,雖然那個內官因此被宮裡的上司訓斥,那幾個抬著王老太太屍體計程車兵也因此丟掉了差事。
但在盛家的王大娘子和盛華蘭姐妹得到訊息,派人去將王老太太的屍體尋回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等找到王老太太的屍體,早就被野狗逃走了內臟,差點認不出來了,下人們不敢直接將屍身抬回,只能悄悄稟告盛紘,最後還是盛家的五姑爺出面,將王老太太的殘屍火化,把骨灰交給王大娘子處置,免得王老太太的女兒和外孫女見面之後徒增傷心。
不過這樣,這也是後來汴京傳聞王老太太的屍體蕩然無存,下人們隨便找了一副應付差事的原因,就連王家舅哥也信了這個傳言,多年以後並沒有將王老太太的骨灰埋進王家祖墳和王老太師合葬,而是做了一個衣冠墳,生怕那真的不是自己母親的骨灰,萬一弄錯,自己會被人給笑死,可把王大娘子氣的夠嗆,只能把骨灰埋葬到玉清觀後山,等盛紘致仕歸鄉之後,王老太太的墳塋就徹底失去了香火供奉。
當然,這都是後話,作為王老太太的親女兒和外孫女,之所以她們沒有第一時間得到訊息是有原因的。
這段時間,隨著謀逆桉的審理,謀反桉正是在風口浪尖上,王家罪行確定,盛長柏不在京中,留下的幾個女人膽子小,又被盛老太太和盛紘告戒這段時間必須和王家保持距離,即便是要照看,也得是官府發派之後,風聲過去了在照看,橫豎盛長柏在貶官走之前已經得到了海文禮的承諾,會對王家照看一二。
所以,這日王家罪行宣判的時候,盛華蘭姐妹和王大娘子,都聚在積英巷盛家等結果,可誰又能想到,卻等來了這麼一個誰都沒想到的結果。
說起來這都是命,王老太太平生好強了一輩子,哪裡會想到自己竟然會有這麼一個下場,去世的時候,身邊的親人沒一個傷心的,還被一群新手弄了一個拋屍荒野,屍骨不全,甚至於自己最聽話的兒子,卻聽信了外人的謠言,不信自己的親妹妹,讓她葬在外邊,沒有回到祖墳,成為了一個孤魂野鬼。
能怪誰,只能怪她自己,誰叫她天天咒罵王大娘子,王大舅哥受她影響,對自己的親妹妹沒有任何信任,不過也有好事,不進祖墳,見不了王老太師,就免了向王老太師懺悔自己的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