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第1/2頁)
章節報錯
“孟英,此去巴蜀,一路小心,巴蜀一直不是很平靜,又是邊地,遇到什麼事情,還需要謹慎處理。”
就在前兩天,官府剛剛釋出佈告,明年三月官家將會開設恩科,為補償這一屆學子,保留去年解試的發解資格,並承諾恩科錄取人數大幅度提高,已經赴京的貧寒學子,符合條件的,由官府妥善安置,發放生活費,回鄉者可發放路費,沿途驛站務必配合。
等等善政倒是得到了舉子們的一致好評,回鄉者有之,留在京中者有之,更讓舉子們感恩載德的是,優秀舉子可進國子監和太學讀書,這個雖然名額有限,但就這一條,可是歷代官家都沒有過的善政,即便是不能進入國子監,真正有才的,也能拜入在京官員門下做個門生,等待明年的科考。
比如積英巷那邊,盛紘就收了好幾個門生,其中有一個叫文彥敬的,雖然家境貧寒,但才華甚至都得到了盛長柏的讚許。
盛長槐正準備趁這個機會,橫豎自己現在並沒有什麼差事,不如以文昌伯的身份網路一些志同道合的舉子,研討學問之餘完善一下自己借老師名義編撰的《傳習錄》。
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就在昨日小朝會上,巴蜀民亂的訊息傳到京都,南邊那邊又開始鬧了起來,官家底蘊不厚的後遺症終於暴露了出來,西北那邊和河東府也有些不穩,一時間竟有風雨飄搖的景象。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同一時間,從西北傳來訊息,全武病重,為了保證四方安定,不得不將英國公派往西北,韓國公派往河東,兩人都是老牌勳貴,有他們二人出馬,西北和河東無憂。
《天阿降臨》
全旭的事情也已經調查清楚了,和兗王並無瓜葛,既如此,官家也不吝嗇給全旭施恩,秦風路防禦使,和全旭父親升官之前的地位差不多,和顧廷燁的都虞侯是同一品級,都是從五品,但一個是京官,執掌禁軍,一個是州府官職,還是有差距的。
更何況,顧廷燁身上掛著忠武將軍的散官,這可是正四品,距離紫袍就差一步,全旭才個定遠將軍,正五品,都是高配,估計也是看在全旭是西北全家子弟的身份,不過讓全旭回西北,也算是和了全旭的心意,既不耽誤前程,又能在父親身邊侍疾。
南邊那邊,甘老將軍已經和顧廷燁連夜去了,威北侯沈國興和桓王隨後就會帶著大軍之緣,勢要一舉將亂軍平息,以此震懾南疆部族和蠢蠢欲動的鄰國。
只有巴蜀這邊讓官家犯了難,他現在手裡沒幾個人,潛邸出來的小段和耿將軍沒有獨擋一面的能力,他身邊也需要有人保護,誰知道禁軍裡面還有什麼隱藏的棋子沒挖出來,兗王死了,太宗一脈可還有人呢,甚至大宗正現在還是太宗一脈,在這個節骨眼,沒有自己人保護,恐怕睡都睡不安穩。
他倒不是沒想過把全旭派到巴蜀去,將門子弟在軍中的影響還是有的,可惜全家子弟去巴蜀恐怕會起反效果,至今巴蜀的幾個大家族都對全家先祖當年屠城殺俘的舉動懷恨在心。
巴蜀地域封閉,從古至今就有天下大治蜀未治,天下未亂蜀先亂一說,從開國至今蜀地就沒平靜下來,這次更厲害,蜀州知州在自己家裡被下毒,背後隱隱約約又牽扯出白蓮教來,要是把全旭派過去,實屬火上澆油,反而讓局勢惡化。
也不是真的就沒人可用,但兗王叛亂至今還未調查完畢,殿前司很多中高層將領還沒有完全擺脫嫌疑,兗王又死的十分可疑,要是選錯了人,不光是放虎歸山那麼簡單,要是暗中勾結吐蕃各部,再加上西夏蠢蠢欲動,巴蜀真出現變動,道路崎嶇,朝廷就是派軍也來不及了。
而且,現在這種情形,也不方便直接派軍到巴蜀刺激蜀地百姓,當務之急,一是趕緊確定蜀州知州的人選,二就是派出欽差調查前知州死因,無論選派官員,還是派出欽差,這個人選不能是個簡簡單單的文官,更得有自保的能力。
在這個節骨眼,朝堂諸相也沒什麼好人選,最後還是桓王舉薦了盛長槐,蜀地雖然是邊周,民風彪悍,但也是文華聖地,幾大家族都是耕讀世家,盛長槐作為文壇的後起之秀,當能得到他們的支援,再來盛長槐除了文采,兵法武藝均屬年輕一輩之翹楚,在派個老成持重的人從旁指點,在沒有比他更適合了。
桓王的這個舉薦得到了太后的支援,官家考慮了一下就答應下來,當晚就有旨意下達到盛長槐家裡,封宣政使,以欽差的身份,去蜀州調查知州被毒害一案,賜天子劍,六品以下可先斬後奏,這也是怕成都府地方上不配合。
今日除了盛家人來送行,徐慎也和祝元直來送行了,徐慎的舅父是汴京大儒,自然不需要借住,求學之事自然也沒有後顧之憂,祝元直就不同了,正好考核透過,得以進入太學讀書,盛長槐見他租住的地方太遠,便將進門的一間房間收拾出來讓他住下,平時也好和自己探討學問。
除此之外,桓王也帶著小段來了一趟,小段或是經過顧廷燁的勸慰,對盛長槐的態度也不像之前那樣看不順眼,只是不太親近而已。
“孟英,我專程去了英國公府,替你要來了兩個老兵,英國公一門在巴蜀有些舊部,或許到時候能用上,可惜張將軍身體不行,要不然,此去巴蜀的人選非他莫屬,不至於叫孟英犯險,我能做的也就這些了,若有危險,還需先保全自身以圖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