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大戲開鑼(第1/2頁)
章節報錯
燕雲十六州,一直就是大宋的軟肋,從秦漢開始,長城就是中原王朝防衛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防線,即便是雄才偉略如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是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長城,甚至秦國的滅亡,修建長城導致的民怨四起就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對於火器沒有大規模使用,工藝還不成熟的年代,騎兵對於步兵有著先天性的壓制,遊牧民族又不像中原農耕文明一樣,有著固定的居住場所,即便是中原王朝最鼎盛的時期,也都沒辦法徹底將遊牧民族所有軍事力量消滅,並將遊牧民族納入中原王朝的統制。
相反而言,遊牧民族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導致他們有著超乎尋常的韌性。對於中原富庶的嚮往,也是刻在每個牧民的骨子裡,每當中原王朝衰落,他們就會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入寇。
不是因為他們比農耕民族更加善戰,而是令有原因。
相比於農耕民族,遊牧民族對於天災的抵抗力更低,一場大雪就能導致草原上牲畜死傷無數,多少牧民因此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口糧。
而對於農耕民族而言,真正的大災大難畢竟不是很多,大多數情況下,農耕民族還是能活下去,而且活的比遊牧民族滋潤多了,但正是由於安逸的環境,早就了農耕民族對於草原沒有什麼需求。
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農耕文明更加嚮往和平和安逸,而遊牧民族在天災的驅使下,不得不與天掙命。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入寇,大部分情況下是為了活下去,哪怕在中原王朝鼎盛的時期,也免不了被遊牧民族攻擊。
而長城的出現,讓小規模的入寇成為了送死之旅,所謂豔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屏障,其實說的是長城和大大小小的關隘,還有燕山等重要屏障,突破了長城,對於騎兵而言,就是一馬平川,大宋無險可守,追又追不上,跑又跑不掉,所以才會對和遼國的戰爭中,大多數處於劣勢。
而大宋在這種劣勢之下,不得不建造了所謂的水長城和木長城,想要以此來抵抗遼國的入侵。
所謂的水長城,就是大名鼎鼎的拒馬河,利用宋遼邊境的河流湖泊,引塘蓄水,藉此防備遼國入侵。可惜的是,水無常勢,水長城的建設,在某種程度上是快要防備遼國入侵,也給大宋帶了諸多問題。
水災,旱災,大宋這麼多年鮮少有風調雨順的時候,其實這很正常,非正常的改造河流湖泊,僅僅是為了禦敵,自然會早就諸多的不合理。
歷來水利工程的改造,都是為了改善民生,給缺水的地方引入水源,在水災頻發的地方建造水庫,加大湖泊蓄水能力,才能夠做到調控天時,比如鄭國渠,甚至於後世的各種大工程,又或者是聯通南北,用於水運漕運,比如大運河。
而大宋為了防備遼國,只能在這方面做出取捨,調控天時這方面自然是要放棄的,而大宋君臣用來防備遼國的水長城,其實是違反自然規律的,缺水的地方,因此更加缺水,洪澇的地方,卻因此更加容易發生水災,這就是大宋不得不承受的後果。
而且,相比於真正的長城,有一句怎麼說的,水無常勢,並不僅僅代表著河流的不好把控,還有另外一層說法,有豐水期,那就有枯水期,水長城自然有失去效用的時候,在枯水期,甚至北遼騎兵可以淌水而過,甚至於在某些地方,河流乾枯,和平地無兩樣。
水長城對於大宋的好處,其實比起它帶來的損害而言,實在是微不足道,要想改變這一困境,除非收復燕雲,大宋在也不需要這個雞肋的產物,才能讓河流胡泊,起到它真正該起的作用。
而木長城,就是真宗皇帝和他的臥龍鳳雛想出的一個辦法,就是在宋遼邊界上密植榆、柳、桑、棗等樹木,形成樹木要塞,來輔助水長城的不足。
眾所周知,騎兵在茂密的森林裡,是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密植的樹木,可以阻止騎兵的通行和奔跑。
這倒是一個好點子,但是他們卻忘記了,這種木長城,不僅僅是約束了敵人,也約束了自己。而且樹木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功效,那就是製造攻城器械,茂密的樹林,也阻止了大宋對於敵情的觀察。
所謂的水長城更是一個笑話,寒冬時期,北遼的騎兵可以從冰面上走過,枯水時期,直接涉水而過,一年能起到作用的時節,正好給了遼國修生養息,來年再戰的能力。
再加上樹木為北遼提供了製造攻城器械,入寇大宋可以就地取材,遼國可不是以前中原王朝對抗的遊牧民族那樣,沒有多少工匠,豔雲十六州的存在,讓遼國不缺少各種大匠,他們的製造能力,不亞於大宋軍將。
真正讓大宋能喘一口氣的,還得是檀淵之盟,雖然看上去丟臉,但確實是叫大宋和北遼之間有了相對和平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宋遼邊境還是沒多少戰事的。
所以才有了後來真宗皇帝認為他功蓋千秋,要求在泰山封禪,一己之力拉低了封禪的門檻,導致後世王朝的君主,再也提不起興趣去泰山封禪,連開局一個碗,江山全靠打。有史以來第一次從南打到北,誰見了都喊爸爸的朱老爺子,這樣最有資格封禪的人物,竟然一次也沒有。
二月十八,大宋春闈考試會試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人人都關注著這一次的科舉,想知道這段時間站在風口浪尖的寧遠侯,會不會因此進一步打破大宋科考的潛規則,是否能夠成為第一個鎖廳試出身的狀元。
這時候,在宋遼邊境,滄州和瀛州的交界處,有著一片規模宏大的森林,這片地方因為水長城的延伸,水資源豐富,使得補充它缺陷的木長城,在經過這麼多年的繁殖,已經逐漸成長的無邊無沿,成為河北之地最大的一片森林。
在這片森林之中,有一片地方,佔據此地好幾年的虎王,已經半個月不敢回家了,因為它的家裡,來了一群不速之客,連虎王也只能落荒而逃。
太子的親舅舅,威北侯,堂堂國舅爺沉從興,帶領著兩萬補卒,已經在這裡等了半個月之久。
“寧遠侯還沒到嗎,按照約定的時間,他應該快到了吧。”
沉從興鬍子拉碴,在這片森林裡生活半個月,又不能動明火,哪怕是在禹州,他也沒經歷過這樣的生活。這時候,他一邊啃著乾巴巴的鍋盔,一邊向著一旁的老耿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