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彥敬猜了半天也猜不出個所以然來,魏老丈不得不提醒了一句。

“在透漏一下,某家祖籍汾州。”

祖籍汾州的大家族,文彥敬勐地靈光一閃,他好像聽誰說起過,汴京是有一家姓魏的,祖籍也是汾州, 莫不是幾十年前魏相公的那個魏。

在汴京的魏家,現在最有名氣的,肯定是魏國公,不過也已經隱退好幾年了,以前倒也算是大宋第一檔的勳貴,不過繼承人能力一般,本來隱隱有衰退之相,好在魏國公隱退這幾年, 專心教導孫子, 倒是有幾個成器的,尤其是嫡長孫,武藝倒也一般,但卻深得魏國公的家傳,軍事謀略還不錯,剛剛進入殿前司打磨,等到魏國公過世,估計要越過其父親,接管魏國公在軍中的勢力。

但是,現在這個魏,可不是魏國公的魏,文彥敬怎麼都猜不到,在這個偏僻的地方,竟然會藏著這樣一個曾經的大族, 先太師魏相公的後代。

現在確實汴京魏國公家最有勢力, 至少那個可以傳家的爵位, 就是保證後代子孫吃喝不愁的基本,這也是勳貴一脈長久不衰的底氣。

但是放到二十年前左右,這汴京人說起姓魏的,最牛逼的肯定是魏相公他們家,這可是當年比範相公都資歷老的存在,三朝老臣,真宗皇帝的託孤之臣。

可惜的是,當年魏相公和先太后走的太近,以至於在官家親政之後,曾經外放了一段時間,等到範相公被奸黨抨擊,先帝不得不將範相公貶官出京,為了避免朝中奸黨一手遮天,又把這個三朝老臣給請了回來。

魏相公三起三落,也看澹了事務,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後繼無人,幾個兒子皆不成器,沒一個考中進士的,都是蔭封得來的官職, 當不起大任,赫赫有名, 輝煌數十載的魏家就此沒落。

“想不到老丈竟然是魏相公之後, 請恕晚生眼拙,沒有認出來。”

文彥敬話雖這麼說,但還是覺得這魏老丈說話不靠譜,還當自己是以前魏相公在世的時候,即便是貶官,門生故舊也充斥於朝局,不把一個侯爵之家看在眼裡,放到現在,別說蜀縣侯府,就是積英巷的盛家,也不是魏家能比得上的。

魏老丈哈哈一笑,自然知道文彥敬的意思。

“文小哥也是熟讀聖賢書的,可知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道理,某家先祖門生故舊無數,只要文小哥點頭,我自然有辦法叫盛家不會記恨小相公。”

文彥敬好像有那麼點相信了,魏相公他不怎麼了解,但卻是知道範文正公之後在文壇多麼有地位,都是擔任過大相公的人,想必魏相公當初也有後手留下來給後世子孫。

“我也不瞞你,要不是實在沒辦法,我也不會出此下策,說起來都是子孫不孝,丟了先祖的臉面,想必是先祖當年佔盡了魏家的風水,導致魏家兩代人都沒有能中進士的。”

按照魏老丈的說法,這二十年,雖然魏相公的門生故舊還念舊情,但人情總有用光的時候,如果魏家在沒有一個有長進的子孫,魏家就真的沒落了,所以他才不得不榜下捉婿。

這個魏老丈,乃是魏相公最小的兒子,也是相公僅存在世的兒子,現在魏家的掌舵者,魏家兩代都沒有考中進士的,再加上第二代人也已經紛紛致仕,官場僅存的也就大貓小貓三兩隻,雖然魏相公當年的門生能照顧一二,但畢竟不是進士出身的,別說擔任高官了,成為京官都不可能。

“為了後世子孫計,老夫不得不採取這樣的下策,我知道那幫富戶在笑話我,說我不懂榜下捉婿的潛規則,他們哪裡能想到,老夫不出手則以,一出手,自然要挑個最好的,不如文小哥你,就是老夫最看好的。”

魏老丈剛才在貢院門口的表現,竟然也是偽裝的,這倒是出乎文彥敬的預料,他在半路的時候,一直以為自己碰到了一個新手,沒想到,確實是新手,那也是因為魏家以前壓根就不需要,但不代表新手就不懂行了,這魏老丈,不要太懂這裡面的彎彎繞繞了。

魏家畢竟以前是相門,很多隱秘的事情,比之旁人要知道的多的多,用他的話來說,就連如今的大相公韓章,當年也是榜下捉婿才娶了如今的妻子。

“當年韓相岳家的情況和我家類似,韓相的岳家乃是真宗皇帝時期的工部尚書之子,你以為韓相公到如今的地位,真是全憑他自己的能力嗎,不,不是的,沒有他岳丈家的幫助,他就不會投入范文正公的門下,要不是他繼承了岳家的人脈,又怎麼可能帶著一個小小的韓家成為赫赫有名的相門。”

當年韓相公屬於捉婿的物件,這在汴京沒幾個人知道,畢竟當年捉婿和現在不同,當年會試上榜者,並不一定會在殿試高中,而韓相公的岳丈家,是在殿試之後捉的婿,不,也不能說是捉婿,是在韓章中了進士之後,他的岳丈以同為相州同鄉的身份,請韓章去家中一緒,當夜就定下了親事。

“文小哥也是相州人士,自然知道韓相公的岳家,也是你們相州人。”

這麼一說,文彥敬馬上就懂了,韓家和崔家都是相州大族,作為相州的末學後進,自然是把韓章當做人生榜樣的,他的生平事蹟,每個相州舉子都能說個頭頭是道。

在相州是有這樣的傳聞,當年韓大相公入仕的時候,崔家幾乎把所有的人情全都用到了韓章身上,韓章也不負崔家的希望,混到如今數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而崔家終於在第三代有了可造之才,也藉著韓章的勢力從新成為大宋有名有姓的世家,得以保住上百年的資歷。

“你以為我們魏家沒有那個勢力在別處購買宅院嗎,其實不然,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魏家兩代沒什麼人才,要還不知道收斂,不知道要被多少人盯上。”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魏家以前輝煌無比,在大宋至少排進前五,自然得罪了不少仇人,要不是魏家這些年低調,早就被仇人吞成了渣子。

當然,魏老丈並沒有說這些,文彥敬也猜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