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那傲嬌的徐牧之,寧辰覺得這個臉,自己要是不打,自己念頭都不能通達。

“把你的半部兵書拿出來我看看。”寧辰對徐牧之說道。

徐牧之驕傲的拿出了自己的半部兵書,對寧辰說道:“孔師剛看過,覺得我這兵書如果完成,當可為兵家之始。”

寧辰也不答話,拿過徐牧之的半部兵書,翻了翻而後說道:“就這樣嗎?”

其實徐牧之寫的是什麼,寧辰也看不太懂。

對於一個沒有行伍經驗的人來說,看兵法只能看個毛皮罷了。

可是寧辰卻知道,自己《孫子兵法》不出,徐牧之的兵法也就只能獲得一個‘就這樣’的評價。

徐牧之把自己兵書收起來,看向寧辰道:“那不知道寧大人,可有什麼兵書嗎?”

寧辰微微一笑道:“這你還真的問對了,我一直對兵家有興趣。

而且兵家也是我打算開百家學堂的根本之一,所以我對兵家,還真的有那麼一點粗淺的見識。”

徐牧之聽得出寧辰話語當中的諷刺,不過徐牧之卻並不在乎。

他就不相信,寧辰還能拿出比自己這兵書更好的來。

自己這兵書,是結合了定國侯這些年來打仗之精髓,再加上自己這些年行伍之精髓,集合的大成。

就連定國侯這種當世軍神都說,自己比他更適合走兵道。

兵之道,更是自己棄儒從武的根本原因。

當時百家未得儒聖肯定,所以想要在儒家走兵道很難走遠。

可是武夫一路就不同了,本就與兵道契合。

三皇五帝集體失蹤的事情,徐牧之是清楚的。

所以這兵道就是徐牧之為了避免三皇五帝的慘劇,而選擇的一條武夫成聖路。

而且三皇五帝所創出來的武道,的確已經算是通天坦途了。

可是路寬了,走的人就多了。

走的人多了,再寬的路也會變的擁擠了。

何況這條路,還是越走越窄那種。

所以三皇五帝之後,一直沒有再出現過武道超品,甚至連一品都沒有出過。

很多人覺得原因,就是因為這條路堵死了。

所以另闢蹊徑,就成為了徐牧之這種有志成聖之人的不二之選。

兵道,就是徐牧之打算另闢蹊徑之路。

關鍵是經過十幾年的摸索,徐牧之發現這條路走的通。

兵道與武道的結合,讓徐牧之在武道之上走的很快。

並且徐牧之確信,這兵道足夠支撐自己躍龍門入二品。

在徐牧之想這些的時候,寧辰則是一臉(>﹏

寧辰是找到《孫子兵法》了,可是寧辰忽然發現,這個逼,自己好像裝不起了。

《孫子兵法》十三篇,要自己36000聲望點。

跟誰倆玩三十六計呢,再說人家三十六計是三十六,你這是36000,欺負誰不識數呢。

“連這聲望點系統,都對武夫充滿了濃濃的惡意啊。

武夫的破鏡丹100聲望點就可以。

雖然只能三品以下可用吧,但是人家講道理啊。

你這動不動就三萬多,這是想要我老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