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辰在儒道的理解上,的確是有他獨到的地方。

但是這種獨到之處,在孔祭酒來說,並不是來源於一種積累。

更像是一種小聰明。

這種小聰明,在孔祭酒看來,過個五關都沒問題。

後兩關才是孔祭酒真正擔心的。

那是真正需要積累的考驗。

當年孔祭酒自己也是年輕成名,孔祭酒也有著自己的天賦異稟。

但是孔祭酒的天賦,並不是這種小聰明。

孔祭酒當年連續的跳關,靠的真的是積累。

別看孔祭酒當年年輕,可是孔祭酒在他那個年紀,讀過的聖賢書,比那些大儒都絲毫不少。

而這就是孔祭酒的天賦,孔祭酒對於任何的書都可以過目不忘。

那是真正的過目不忘,只需快速瀏覽,就會印到腦海當中。

同時孔祭酒還可以一心二用,一邊繼續的印書,一邊開始理解和整理。

別人一年讀的書,可能都沒有孔祭酒一天讀的書多。

但是寧辰,卻沒有這樣的積累。

孔祭酒是可以確定,寧辰沒有這樣的積累的。

……

跨過了臺階來到書舍當中的寧辰,面對面前的紙、筆,也在仔細的思考著,自己究竟要做一片怎樣的啟蒙文章。

文山書海中的每一關,考驗的都是你對這一關的理解。

知,考驗的就是啟蒙。

在這裡你或者能夠說明如何快速啟蒙,或者你可以作出幫人啟蒙的文章。

說明如何快速啟蒙,這個寧辰直接就否定了。

寧辰就是靠‘抄’啟蒙的,寧辰說‘抄’,別人也不能理解不是。

所以寧辰是打算做一篇啟蒙文章。

選啟蒙文章這個對寧辰來說,簡直太簡單了。

《三字經》和《弟子規》,寧辰都能全篇背誦。

只是在這兩者之間,寧辰需要做一個抉擇。

“還是《弟子規》吧。《三字經》後面有些典故,涉及人名這個很難解釋清楚。”

“而且弟子規開篇就捧聖人臭屁,這個聖人應該喜歡的吧。”

確定了《弟子規》之後。

寧辰快速的動筆,開始書寫弟子規。

其實原本《弟子規》裡面有些內容,寧辰都忘記了。

但是入了儒道的九品之後,反而幫寧辰把這些內容都想起來了。

所以寧辰寫下來,是一氣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