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正廳的時候,他就已經想好了,既然是莊嘉提出了建議,那就‘交’給莊嘉全權負責好,他自己樂得做個甩手掌櫃,圖個逍遙。

就在穆晨這邊積極籌備著蔡國的建設時,項羽也正在準備著回江東需要籌措的一切。

項羽想把都城建在彭城,可義帝卻依然賴在那裡不走,如果貿然回去宣佈彭城是西楚都城,必然會與義帝產生衝突,雖然項羽根本沒有把那個黃口小兒當回事,卻也不敢貿然動用武力將義帝趕走。

正在項羽糾葛萬分的時候,韓生給他出了個主意。

韓生的建議是讓義帝遷都,而理由則是冠冕堂皇的古時帝王擁有土地數千裡,居住地總在河流的上游,而彭城位處下游,不適合帝王居住。

如此一來,項羽‘逼’迫義帝遷都便有了名正言順的理由,他連忙派人前去彭城,請義帝遷都至長沙郴縣,表面上雖然是敬重和保護,但實際上,卻是在將義帝驅逐出彭城。

戰爭結束了,各路諸侯也已分封完畢,項羽再不用考慮該與誰作戰,他每天晚上都會帶著虞姬,站在空曠的原野上,遙望著東方,那裡是他們的家鄉,他們該回家了。

自從吳中起義以來,他一直跟隨著項梁南征北戰,幾乎是馬不停蹄的在奔‘波’忙碌,尤其是項梁死後,他更是肩負起北征的重擔,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打贏了這場戰爭。

項羽不喜歡秦人,猶如秦人不喜歡他一樣,他並不想成為秦王室的繼承者,不想將天下聚攏在手中,對他來說,能夠分封天下諸侯,成為諸侯中的盟主,就已經很滿足了。

他只想早些離開這片曾經被他肆意踐踏的關中土地,回到他的家鄉,重建楚國,再次讓楚國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讓楚國重新光耀起來。

項羽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帳下所有人的認同,有位和韓生同姓的儒生便很不認同他要回到楚國的想法,當項羽剛提出建都彭城,準備打道返回江東時,韓姓儒生請求面見項羽。

見到項羽,韓姓儒生也不避諱,給項羽行過禮後,直言勸諫:“聽聞霸王‘欲’回江東,小生竊以為不可,特來勸諫!”

“哦?”項羽還從來沒見過除了范增之外敢於反駁他意見的人對這韓姓儒生多少產生了些興趣,探著身子問道:“如此,你便說說為何不應回江東?”

“霸王征戰數年,想必早已對關中情形瞭然於‘胸’,關中地勢險要,有高山大河為天然屏障,是易守難攻之地。且此處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將來爭霸天下所需耗費無算,以此處為根據地,便可解決後勤補給問題,霸王若是想要一統天下,關中便是最好的本營,在此定都,定能成就一番偉業!”韓姓儒生見項羽問他原因,心中以為能夠說服項羽,便給項羽分析起關中的優勢。

項羽聽了韓姓儒生的話,也頗以為然,但是他的志向卻不像韓姓儒生以為的那麼遠大,他只有兩個願望,一是當個天下無敵的霸主,這一點他已經做到了,另外就是要回到江東向父老們炫耀一番。

咸陽已經被他一把火燒成一片焦土,他曾經又屠殺過無數關中百姓,這裡的百姓早把他恨透了,讓項羽留在關中,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肯的。

在項羽的潛意識裡,關中是別人的國家,是別人的土地,他自己則是楚國人,他的家和國都不在關中,而在西楚、在彭城,他一定要回到那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一定要讓江東父老看看他一代霸主的風采。

項羽沉‘吟’了許久,才對韓姓儒生說道:“你說的不是沒有道理,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富貴不還鄉,猶如穿著錦衣走夜路,誰能夠看得到呢?”

韓姓儒生見項羽沉‘吟’半晌,原本以為他會採納意見,沒想到卻等來這麼一句話,頗感意外,但當著項羽的面,他卻沒敢說什麼,告了個退,轉身走出了項羽的大帳。

出了帳‘門’,韓姓儒生回頭看了看,搖頭嘆了口氣,喃喃自語的說道:“真是豈有此理,難怪中原人都說楚人是南蠻子,原來目光竟是如此短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