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一切的流程都要走起來,發喪、舉國哀悼,以及最重要的——新皇登基。

喪事上,阮柔並不需要怎麼費心,左右有宮人們去操辦,她只要應付好一群大臣和宗室們就可以了,至於太子登基的事,其實還有點複雜。

因為作為親爹的先皇剛死,理論上兒子是不好直接登基的,但還有一句話叫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太子的登基是必然,其間需要的不過是臣子們的三催四請罷了。

這些阮柔早就安排好了,第一個出頭的就是威武大將軍府,作為皇後的生父、太子的外祖,他出面並沒有任何意外。

然而,之後的人就叫朝臣們有些詫異了,因為一臉忠心耿耿請求太子登基的乃是奸臣派的一把手。

但凡朝堂爭鬥,必有文武官之爭,也必有清流和姦臣之爭,既與皇帝本人的喜好和國情有關,也與朝廷本身的需要有關,清官是清正廉潔了,可有的事光靠清廉是解決不了的,所以衍生出了奸臣。

而剛出面的謝竹,別看名字文質彬彬,頗有君子之風,實則是一個最會諂媚君王的奸臣小人,在徽朝的名聲可不好,所以,又有人用其名字的諧音,謝主,諷刺其諂媚聖上之意。

這樣的人第二個站出來,既叫人驚訝,又彷彿在意料之中,畢竟,奸臣嘛,總得有一個依附的主子,五歲的皇上,總比二十幾歲勵精圖治的皇帝要好忽悠。

望著滿朝恍然大悟的官員神情,謝主心內哂笑,這些人也太小看自己的胃口了,頭,有了爵位在,以後他謝家百年內必然長盛不衰,可比自己過去所貪的所有財物價值都要昂貴。

不得不說,皇後是位大手筆的,所以,他也得出十分的力才行。

謝竹出面後,好半晌無人再出面,著實是訊息太過突然,接了宣旨進宮的朝臣們,有的還沒緩過勁來接受皇帝死去的事實,哪裡提得出什麼建議。

約摸過了一炷香,有武官一派的官員大咧咧開口,“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子既位列太子,又有聖上的傳位遺詔,我看誰還敢犯上作亂、意圖謀反不成?”

他老鷹一般尖利的眼神在殿內掃視一圈,頓時武官一派紛紛應是。

至此,太子登基之事算是穩了,因為剛才發話的武官,別看官職不大,可掌管著整個京都的軍營和護衛,有他出面保皇後和太子,短時間內無人敢招惹,起碼得等邊關駐紮軍隊的武官回朝,可這根本不可能。

所以,太子註定登基。

一時間,所有識相的官員們都齊齊跪下,恭迎太子登基。

臣子們萬眾一心中,五歲的太子按照母後提前教導的推舉了三回,朝臣們又推舉了三回,才最終定下太子登基之事。

很快,五歲的太子成了皇帝,阮柔榮升太後,剛二十歲的年紀就又升了一輩,總感覺有些怪怪的。

前腳,先皇剛下葬,後腳新皇登基,大赦天下。

不僅如此,阮柔作為太後開始垂簾聽政,第一件事就是封賞之前三名有功之臣,也即孃家威武大將軍府、奸臣謝竹,以及武官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