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要叫阮父評價這個兒子,那就是志大才疏,如今也當了三個孩子的爹,……(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442章 要叫阮父評價這個兒子,那就是志大才疏,如今也當了三個孩子的爹,……
要叫阮父評價這個兒子, 那就是志大才疏,如今也當了三個孩子的爹,一大把年紀, 卻壓根不堪大用。
因著是家裡唯一的兒子,阮家住在城裡,也不缺一個勞動力,故而是一直將人供到了高中畢業, 結果呢,廠子裡招工不知給他尋摸了多少,愣是一個沒考上, 最後還是他掏出老本來, 硬生生給買的工作。
眨眼十幾年過去, 原先進去什麼崗, 現在就還是什麼崗,工資基本沒變過,也就每隔幾年漲個工齡工資, 老婆孩子都考他這個五六十的老子養,看著就是沒出息的, 可誰叫是自己唯一的兒子呢。
他自己是準備在廠裡幹到退休的,到時候領個退休工資, 到老了,再不濟也不至於看兒子臉色行事,看如今看兒子這態度,親妹妹吃幾個月飯都容不下,以後自己躺病床上, 還能指望得上。
父母也不都是無私的,要麼說有養兒防老這一說呢, 當兒子靠不住,就怪不得阮父多想。
受了訓斥,阮大哥總算是蔫了,也沒了方才的理直氣壯,頗有幾分氣虛地嘀咕,“怎麼就叫我沒本事,是他們沒眼光,看不到我的能耐。”
阮父險些被氣笑了,也懶得搭理他,直接發話,“你妹回來是吃我和你媽的,沒佔你們半點便宜,你們要是不想見到,就幹脆自己搬出去住,你媽還省心了呢。”
阮大嫂一聽,頓時急了,“爸,搬出去我們住哪?”
滬市是個大城市,早些年知青下鄉,城裡或許還有不少空房子,可隨著高考恢複、知青回城,如今家家戶戶都擠滿了人,哪裡還有空房子,更何況租房子就得花錢,以他們倆的工資,供個吃喝住,基本什麼都存不下,哪有住在家裡,不僅有公婆補貼,孩子有人帶,她不知省了多少心。
說著,越想越生氣,阮大嫂忍不住瞪了小姑子一眼,覺得都是這礙眼的,剛回來就攪風攪雨,害他們被公婆罵。
安靜吃飯的阮柔察覺頭頂的瞪視,抬頭,正好對上阮大嫂的視線,隨後,她緩緩露出一個微笑,平靜,毫無怨懟,落在阮大嫂的眼中卻是赤裸裸的挑釁。
但公婆正生氣,她只得將火氣憋下去,還得耐心安撫公婆,“爸媽,當家的也沒別的意思,小妹在家住就在家住,我們也不多說什麼,但搬出去住是真不行,我們手頭沒那麼多錢,成棟成材正是花錢的年紀,有租房的錢,不如給兩個孩子多買點吃的,你們說是不是?”
這是知道自己夫妻惹人生氣,抬了二老的孫子出來,阮柔心道這個大嫂還挺聰明。
果然,若說兒子是二老曾經的心頭寶,那麼如今,兩個寶貝孫子才是阮父阮母心中的第一人,成棟成材,兩個名字都是阮父親自取的,可見其看重與期望,一聽會影響到寶貝孫子,阮父的神色當即和緩。
阮大嫂趁熱打鐵,還拖了阮柔出來說合,“小妹,你也說兩句,別真因為你大哥幾句氣話,就記恨上了吧。”
好家夥,她還在跟前呢,就給她上眼藥,阮柔這下可不能置身事外了,“大嫂說的哪裡話,我下鄉七年才回來,哪裡知道家裡會緊張成這樣子,早知道就待在鄉下繼續準備高考了,要是考上大學就直接去學校,沒考上也不浪費家裡糧食,如今倒要給大哥大嫂添麻煩,是我對不住了。”
阮大嫂這下可算領教了小姑子的難纏,明明下鄉前還是個乖巧的小丫頭,果然,鄉下待幾年,就連鄉下人的壞毛病都學會了,牙尖嘴利的,也不知道將來嫁不嫁得出去。
姑媳交鋒,阮父阮母就在上首看著,等兩人說完,阮母才打圓場,“好了,安生吃飯,什麼搬出去不搬出去的,你們都姓阮,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親兄妹,哪裡至於為這點小事翻臉。”
阮大嫂遂不吭聲了,心內卻在嘀咕,什麼親兄妹,難道還能有她和幾個孩子親。
一頓飯吃完,阮柔住在阮家備考的事就這麼定下,再無人多嘴,
吃過晚飯,一家人終於有閑暇湊在一起說說話,阮柔說著原主在鄉下的事,其實下鄉知青的日子挺苦的,白天黑夜地下地,尤其春種秋收的時候,當然,鄉下人也哭,可知青是從原本本好好的城裡青年,一朝下鄉,舉目無親,全靠自己掙糧食養活自己,好的有城裡親人補貼,差點的還得攢下糧食救濟城裡親人,可謂辛酸。
阮柔也沒挑著好的說,而是如實講了些原主在地裡辛勤勞作的辛苦,只是在她口中,曾經的苦難都是人生的一段旅程,她很是看得開。
阮父沉默聽著,心內不由有些吃驚,女兒在他記憶裡,還是曾經那個懂事乖巧的女兒,卻沒想到,幾年過去,竟然成長如此迅速。
對於下鄉,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就如阮父,再是抱怨,也知道是上面不得已的政策,當年城裡知識青年太多,大批沒工作、吃不飽的混子在大街上游蕩,時有沖突,最後,才有了強制下鄉的政策,不管鄉下日子再怎麼苦,起碼餓不死。
當然,於個人而言,下鄉就是實實在在的苦難,沒想到女兒如此看得開,還積極準備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