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自從那日登門後,阮柔就在阮姑祖母家暫時住了下來,好在二……

自從那日登門後, 阮柔就在阮姑祖母家暫時住了下來,好在二層小樓房間充裕,錢嬸收拾出一間客房, 窗外就是街市,足夠熱鬧,卻又不過分喧囂。

阮姑祖母家人口簡單,阮姑祖父早年就去了, 下面只有錢叔一個獨子,並錢嬸和外出求學的錢家表弟,攏共不過四口人。

錢叔早年跟長輩學了釀酒的手藝, 如今鋪子裡的酒水基本都是自釀的, 也有小部分是對外採購來的好酒。

錢嬸則負責照看鋪子裡的生意, 錢家酒館不僅賣酒, 還會順帶賣些配酒的吃食,諸如鹵肉、花生米等,前者是去外面鹵肉攤子以低於市場價買的, 算是賺個差價,瓜子花生等則是自家炒制的, 賺錢的大頭還是在賣酒上。

阮柔來的第一日,除去帶來這些家中阮爺爺阮奶奶特意讓帶上的土特産外, 還有自己三個月的夥食費,但家中多口人,遠不止錢的事,尤其阮姑祖母以及錢嬸對她格外的好,故而阮柔只頭幾天在縣城逛了兩天, 再後來,就學著在錢家酒館幫忙。

這可讓錢嬸頗為鬆了一口氣, 實在婆婆年紀不小,很多事都只能自己來,兒子還在外讀書,不好為了家裡的瑣事多費神。

錢家一般都是用糧食釀酒,沒有特意經過過濾的酒水透著股渾濁,酒味不算特別濃鬱,阮柔見狀,還問了問,為何沒有用果子釀酒,結果卻得知,在之前是有果酒的,但因為不劃算、精力不大夠,就去掉了。

在縣城,於普通人家而言,果子不比糧食易得,畢竟糧食只要花錢買就有,無非價格高低,但果子卻不一樣,只有特定的階段有,且數量少,附近偶有村子辛苦抬來縣城賣的,價格高昂,如此釀成的酒一般,度數不高,一般男子不愛喝,沒什麼市場。

阮柔想想也是,世道不一樣,總不能一概而論。

錢家酒館的釀酒技術不外傳,準確點說,只傳錢家的兒子,如今整個錢家也就錢叔會,錢嬸大略知道,卻沒正經學過,而下面兩人唯一的兒子,名錢學文,夫妻倆在很小的時候就將其送去進學,聽說有幾分讀書的天賦。

這世道,士農工商,錢家就一個小酒館,不至於淪為商人之流,但至多不過一個農工,內心深處自然渴望著能登上士的階層,故而,將兒子的讀書事業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家傳的酒館都排在後面。

但到底是傳承多代的祖傳手藝,如今無人可繼承,也是件煩心事,至少光阮柔來的半個月裡,都不止一次聽見錢叔哀嘆連連,感慨怎麼沒生兩個,雖然每次說都要被錢嬸捶一頓,卻還每每都要再說。

對此,阮柔頗有些無言,也沒法子安慰,畢竟既不能說錢家表弟以後讀書無望會回家繼承酒館,更不能勸人收個學徒之類的,敝帚自珍,固然有其需要,也有其缺陷。

————

在縣城待了半個月,趁酒館不忙的時候,錢嬸會帶著她出去逛逛,還替她買了兩身縣城時興的衣裳,梳上發髻,與縣城本地的姑娘便也沒什麼區別了。

除此之外,中旬錢家表弟書院休息,兩人終於見了一面,算是認了親戚。

阮柔還在縣城認識了兩位朋友,一個是隔壁小首飾鋪的小掌櫃,十八九的年紀,店裡賣的不是金銀首飾,而是或編織、或雕刻成的首飾,原材料不貴,小首飾價格十分便宜,引得她在店裡也買了不少。

另一位是一條街外酒樓掌櫃家的小女兒,兩人在酒樓相識,一見投緣,時常約著外出遊玩。

總的來說,除去阮姑祖母有時望著她發愁,那一副想要替她尋門好婚事的心思怎麼也遮掩不出外,其他一切都很順心遂意。

倒是意外再次在鏢局前見到蘇三的身影,她內心隱有不好的預感。

果然,不久後,從臨輝村來的一封信,驗證了她的猜想。

信是阮父寄來的,事實上,從阮柔來鎮上,只初初落腳時送了一封信回去,阮家那邊沒有回信,畢竟送信也是要花錢的,能省則省,這次送信,實在是發生的事情太過讓人震撼,且說起來,與她略有一絲關系,便來信告知一聲。

從信中,阮柔方才知道,蘇三死了。

壽康鎮是座小鎮,沒有衙門和官差,鎮上的秩序全靠鎮長維護,家長裡短、爭吵打鬧等小事,但卻不包括人命官司。

那一日,蘇三的狐朋狗友不見其身影,上門尋找,結果就在一片血腥氣中找到了蘇三的屍體,後來,得知訊息的鎮上請來縣裡的衙役和仵作,才發現,蘇三是胸前連中十七刀,刺中心髒、流血過多而亡。

仵作驗屍結果一出,滿鎮嘩然,平靜十幾年的小鎮,從沒有過這般慘烈的殺人事件,一時間,人人自危,畢竟,蘇三雖然是個混混,平時常在鎮上街市收保護費,卻沒高到能讓人冒著殺人風險的地步,否則,蘇三也不至於這麼多年一直過得緊巴巴,連老婆都沒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