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阮家,偏房。 阮燕寧接了十兩銀子,只覺燙手,……(第2/2頁)
章節報錯
阮柔倒不是故意氣他們,而是真心覺得今天應該大餐一頓,當即拿了錢上街,買了一堆自己和阮燕寧喜歡吃的菜和糕點,姐妹倆歡歡喜喜慶祝了一頓。
而另一廂,阮家人餓著肚子,走在回村的路上,阮李氏看著身上的新衣,不免有些高興,“起碼撈了身新衣服呢。”
阮蘇氏暗罵了句眼皮子淺的,繼續悶頭趕路,等到家,早已饑腸轆轆,家裡沒留飯,還得重新開火,火氣愈發旺盛。
————
提親這一遭後,或許是阮家看清了現實,也或許是想以弱示好,總之接下來的一切還算順利。
給阮柔置辦的嫁妝不算豐厚,可一雙木櫃、兩床薄被、一架梳妝臺以及一身新衣,再加上十兩的壓箱底銀子,面上也就過得去了。
春暖花開之際,空氣中都帶著野花的芬芳,阮柔回到周水村出嫁。
卞家人口不多,卞柯林領著幾個族中兄弟前來迎親,熱熱鬧鬧一場,迎了花轎回城。
婚後兩人情意相投、心意相通,謝氏只盼著兒子順遂安康,待兒子兒媳極好,一家三口,再沒有不順心的了。
有了親戚關系,阮燕寧學起手藝來更加用心,沒過幾年,便學了一門頂好的手工活,靠著手藝攢了不少銀錢。
而阮家,後知後覺意識到,原來成衣鋪早在當年就屬於女兒,更是悔不當初,可惜,當年提出的婚事惹惱了女兒,以至於對方除了親妹外,再不願提攜阮家任何人,他們更是隻能看著女兒一家愈發富貴,佔不到丁點便宜。
至於阮柔,婚後依舊經營著成衣鋪子,因著鋪子時常出些新式樣,便在周圍幾個省城出了名,引領著其中幾乎八成人的穿衣風格,不用更多擴大規模,只靠著售賣衣裳花樣,就足以吃喝不愁。
卞柯林果真如他當初所言,考中舉人後,就再也不曾去參加科舉,不過,在偌大的省城,一個舉人功名足夠,他便自己辦了一家小書院,收了幾十個孩童,當個小小的教書先生。
再後來,阮柔鋪子裡漸漸富裕,人也得空,在書院隔壁開了間女子書院,教導女子讀書識字、算學繪畫,因著束脩不貴,只要城裡稍微條件好些的都願意送女兒來讀上一兩年,漸漸的也開始在周圍揚名。
可惜的是,阮家大房心心念唸的送長孫到城裡讀書事宜,到底胎死腹中,其進了村中私塾沒半個月,就因日日課上睡大覺,被夫子強制退學,連學費都全部退還,可見決心,之後便絲毫鬧著不肯再讀書,更別說去遙遠的城裡遠離爹孃的照顧,阮柔也由此少了一樁麻煩事。
有時,她也想,原主上輩子,一心拉拔下面幾個弟弟妹妹,辛苦將他們養大成人,絲毫沒顧得上自己,卻只養出了幾個白眼狼。再之後,年紀漸大的原主久久未曾出嫁,卻被弟妹嫌棄阻礙了他們的婚嫁,尤其嫡親的小弟到了可以成婚的年紀,更是夥同情.人將她這個長姐賣出門去,期間,也唯有阮二妹悄悄提醒了幾句。
可惜原主彼時全心全意相信自己養大的弟弟妹妹,沒信阮二妹給的提醒,最終結局悲慘。
這也是阮柔來之後,不搭理阮家其他人,唯獨願意拉拔阮二妹的願意,有良心的人值得被善待,而非阮李氏所猜測的那般。
等阮二妹年歲漸大,自己相中了一個年輕男子,她倒沒有當初長姐所做那般決絕,依舊是如同正常的男婚女嫁,婚後也與孃家正常往來,只唯獨一點,輕易不給銀子,便是孝順,也只肯學著長姐,送些容易被人看在眼裡的吃喝用之物。
直至後來,阮家長輩對這兩個嫁到城裡的女兒始終沒個好臉色,周水村人不解,開始還以為是姐妹倆不孝順,後來見其節禮樣樣不缺,漸漸回過味來,原是嫌棄女兒孝敬不夠,遂多有人背後議論,話傳至阮家耳中,卻壓根無從辯解。
至於阮家下面的其他小輩,依舊如前世般,更甚至有了親生的爹孃長輩在,從小就不用吃苦幹活,好好的農家小子姑娘,養的比城裡還金貴,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農活幹得稀稀疏疏,地裡收成愈發差勁,周邊的村人看在眼裡,愣是沒一個好人家願意與之結親。
好不容易小輩各自婚嫁,阮老黑夫妻尚好,勞累過度早早去了,而阮老大一輩的,硬生生熬到年歲大、幹不了農活,被往日疼愛的兒子兒媳趕出家門,自生自滅,偏就這樣還容不得旁人說兒子一句不好,若有周水村的人看不慣指責幾句,反倒被罵得唾沫星子橫飛。
久而久之,知道這家人的德性,再無人願意多管閑事,只逼著阮家小輩分出糧食來,讓阮老大等人不至於餓死。
還是城裡兩個女兒知道此時,花錢在村中租了老房子,又請人幫忙照看,愣是讓阮老大等人活到了孫子成婚。
及至彌留之際,看著破舊屋舍前,依舊不見身影的兒孫,不知心中可有幾分後悔。
阮柔與阮燕寧得知訊息的時候,阮老大等人早已閤眼,一句遺言都沒能留下,自然不知,不過阮柔心想,求仁得仁,應當是無悔的吧。
幸好,她沒有再深陷其中。
很多很多年後,同輝城依舊穿戴著當年成衣鋪新穎的衣裳式樣,流傳著舉人夫妻恩愛兩不疑的美好故事,而阮柔,早已踏上了新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