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邊兩戶,一戶住的是個年輕鰥夫,一年前喪了妻,帶著個女兒,最近正在忙活再娶的事兒,還讓她遠著點兒。另一戶住的是一家子,姓傘,家裡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塑膠廠接了他老子的班,小兒子剛下鄉回來,帶了鄉下的老婆孩子,也是天天吵架的份。

介紹完一圈,也認識了幾個人,阮柔手裡的糖塊分得差不多,兩人才回轉。

被一大圈人繞得頭暈眼花,最後她只勉強記住幾乎人家的名姓和大致人口,至於各自性格,她深覺得周大媽口中的話,最多隻能信三分。

總的說下來,大家的態度都還算友好,唯獨住在她邊上的那戶人家很是不和善,說起來也是房子鬧的禍。

謝過了周大媽,阮柔回到房間,再次凝視這間屋子。聽完了院子裡其他人家的住房緊張,她竟然萌生一種眼前房子還不錯的錯覺。

二十平的小房子還被分隔出了兩間,中間一堵牆隔開,一面是臥室,裡面一張床、一個大木櫃外加一張桌子,擠得滿滿當當,外面是灶房帶客廳,灶房裡空空蕩蕩,顯然是被上一任住戶帶走了,客廳倒是有一張小圓桌,瞧著像模像樣。

搖搖頭,她認命地開始打掃,先將收在櫃子的被子取出來,晾曬到了前院的晾衣繩上,又打了盆水將兩間房都打掃了一遍,滿意地巡視一週,回應她的是餓得咕咕叫的肚子。

沒法做飯,她也不喜歡做飯,索性去外面街道上買了一份炒麵,兩毛錢,沒要票,還送了一碗羊肉湯。

攤子的老闆是個自來熟的,看著陌生的年輕小姑娘,她好奇問道,“姑娘,看你臉生,是新來的吧?”

“嗯,我住在倒數第二間。”

“噢,是老李原來那間屋子吧。”

“對。”也沒什麼好隱瞞的,阮柔利索應了。

“害,姐告訴你,你可要注意些隔壁老祝家那個婆娘,從聽說老李要走她就盯著房子,還去街道鬧了好幾回,保不齊要做些什麼。”

“好,多謝姐提醒。”她客氣道謝,不拘是好心還是出於看熱鬧的心理,總歸人家的提醒不是壞事。

“不用,你多來照顧生意就行。“大姐笑呵呵地招攬生意,態度倒並不惹人厭惡。

很快來了其他客人,大姐再顧不得閑談,阮柔得以安靜吃完飯。

回到家,收了帶陽光味道的被子,幾日車程奔波,她早早睡去。

翌日,還沒到她平常起來的時辰,院子裡就喧囂起來,上班的、上學的、做飯打掃罵孩子的,濃鬱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外面天還沒亮,阮柔試圖閉眼再睡一會兒,卻發現壓根做不到,她無奈睜眼,對著空蕩蕩的灶房,看了會兒書,方才出門吃早飯,然後去廠子裡報道。

正式上班的第一天,阮柔多少還是有些緊張的,先是去了人事部銷假,然後被帶領來到自己工作的地方。

塑膠廠是個不大不小的廠子,攏共兩千來人,不過內裡的生産線都是最新的,時下的常見塑膠裡,聚烯烴、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都能生産,與之相對應的,生活中常見的塑膠袋、塑膠杯、塑膠發夾能做,正經的水管、集裝箱、電線、方向盤儀表盤也能做,總之,就是隻要有單子,廠子總能生産。

塑膠作為近幾十年最時興的新型材料,需求量可謂十分巨大,塑膠廠的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廠子裡的待遇在周圍一眾廠子裡自然也是獨樹一幟。

“小阮,”帶阮柔熟悉環境的是人事部的紅姐,本名崔紅,熟悉的人多稱一聲紅姐,“你家是外地的吧?”

“嗯,我在京城上的大學,一畢業就分到了咱們廠。”

崔紅咂舌,說得輕巧,她男人是生産科的副主任,她可是打聽過,這位是廠長都要捧著的研究型人才,她可不好得罪。

外人看著廠子好,其實廠子的效益今年來已經日有下降,塑膠的技術說難不難,從80年來,越來越多的塑膠廠就跟雨後春筍一般湧出來,她男人都跟著頭大,就指著技術上能有點突破,最好改進生産線,甚至還為此專門建了一個研發部。

只是工人好找,這種研究人才不好找,這不,研發部都建了一年,加上小阮,攏共才五個人。

幾乎繞著廠子轉了半圈,來到一棟小樓面前,紅姐示意,“喏,這就是研發部,氣派吧。”

阮柔抬頭凝視眼前的二層小樓,情不自禁點頭。

“進去吧,這地兒不準外人進去,我就送到這了,你後面有什麼事,可以直接來人事部找我。”

“好,多謝紅姐了。”

目送崔紅離開,阮柔才抬腳進入其中。

————

“阮工。”阮柔穿梭在塑膠廠,一身板正的西服,襯得她整個人身材清雋挺拔,鼻樑上的眼睛更為其增添了幾分學術氣息。

塑膠廠的工人們來往路過,遇見無不停下打招呼,態度恭敬而熱切,比之對待廠長不惶多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