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事情還得說回三個月前,那時她剛去陳氏香料鋪沒多久,於某一天碰到週二伯,估計是被他礎

事情還得說回三個月前,那時她剛去陳氏香料鋪沒多久,於某一天碰到週二伯,估計是被他打探到自己的動向,隨即又告訴了周母。

前兒媳的事,周母本不該那麼關注,可誰叫家裡過的不好呢,就尤其愛對比。

得知前兒媳進了鎮上做學徒,她第一反應就是荒謬。

”她一個婦道人家,不好好在家帶著,竟還敢在外面拋頭露面。”周母越說越氣,朝著周父不停嚷嚷,絲毫沒有顧忌到小兒子在一旁嚇得不敢說話。

”她都歸家了,阮家不在意,我們還能如何。”周父倒是看得開。

”早知道我就不該放她回去。”周母氣鼓鼓,”不行,我得找她去。\”

”哎,你幹嘛啊?“周父無奈,”人都走了,你就當咱家沒這個人行不行。“

”那怎麼行,青遠還在地下看著呢。“

周父低頭看著自己略瘸的腿,聲音略顯低沉:”你到底想做什麼。“

”既然阮家養不起她,我就讓她回來。“

道理根本講不通,周父也懶得多勸,等撞到南牆就知道回頭。

周母沒想著直接去鎮上,出門就直奔周家而去。

兩家距離並不遠,不過三刻鐘的路程,具體的經過,阮柔都是後來聽阮母抱怨時知道的。

阮母當時不在家,便只能由阮父接待,兩家的關繫有些奇怪,他把不準稱呼什麼,就還是叫了親家。

周母見著人就大吐苦水,最後直接發話,“若是阮家養不起女兒,我周家還是不缺一個人的口糧的。”

阮父向來好脾氣,此時也被氣得不行,“慧孃的事自有我和她娘做主。”言下之意,且輪不到你一個外人來做主。

“你們的做主就是把人送到鎮上去做學徒,你們阮家不嫌丟臉,我周家還看不過眼呢。”

“慧娘是去學手藝,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就是在周家一年,她一雙手做的繡活,估計比在孃家時加起來都多,賺的錢也不知道都用哪去了。\”明顯是諷刺周家還要兒媳貼補家用。

說這句話的卻不是阮父,而是收到訊息匆匆趕回來的阮母。

”你個老婦,閑著沒事好好操持家裡,手怎麼伸那麼長,慧娘都歸家,自有我們做爹孃的管。“

”我呸。“任阮父阮母如何說,周母依舊滿心的不得勁,在家做繡活和在外面拋頭露面怎麼能一樣。

兩邊你來我往老半天,愣是誰也沒能說服誰。

原本週母進門,阮父是給端了杯茶水的,此時早已喝完,嘴唇罵得發幹,主人家卻不給添水。

阮母瞧著好笑,故意咕嚕嚕灌了一大口水,倒也不生氣了,慢騰騰給人講著道理。

“慧娘在周家一年,上孝敬公婆、中侍候夫君、下照顧幼弟,我這個當孃的自認閨女沒給我們丟臉。

我們接她回來,也是跟你們說好了的,至於她回孃家後做了什麼,丟臉也是丟我阮家的臉面,就不幹你們周家的事了。”

“好好好。”周母又氣又羞,深覺勢單力孤,既氣阮家人不講道理,又氣當家的不願意跟自己來,扔下一句話就揚長而去。

身後的阮母看著前親家遠去的背影,只當是一隻落敗的公雞。

“還愣著幹嘛,馬上吃飯了,趕緊去拾點柴火。”無人處,她面上才帶上一絲落寞。

阮柔回來的時候,只聽得阮母說起自己的勝利事跡,至於其他的,則一概沒提,她也不好問。

原本這件事就算了了,但沒過一陣子,周大伯又帶著小孫子上門。

周大伯家攏共只得一兒一女,家中的糧鋪自然由兒子繼承。偏下一代得了兩個孫子,大孫子今年八歲,性子機敏,已經跟在店裡跑前跑後,日後定然要接家裡的鋪子。五歲的小孫子卻仍是憨吃酣睡,萬事不愁。

兒孫多本是好事,可家産不夠分,就顯得不美了。

周大伯早就為此發愁,在鎮上尋摸收學徒的。

奈何這年頭,學徒不好當,五歲去、十五歲都不定能出師,期間師傅家管吃管住、沒有工錢,捱打受罵都是常有的,除了能學一門手藝,比賣身為僕也好不了多少。

周大伯家不缺吃不缺喝,兩個孫子都是當寶貝養大的,又哪裡捨得送去吃苦受罪。

這不,從隔壁街的二弟那裡聽前侄媳婦來鎮上當學徒了,一開始只當個笑話聽。可後來再琢磨琢磨,又去打聽了一番制香的手藝傳承,就動心了。

周大伯到底是在鎮上做生意多年的,有幾分見識,為人處事比周母不知強了多少,求人辦事,自然有求人辦事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