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覺得小姑娘挺有意思的,忍不住伸出手,捏了捏她的小手,又捏了捏她的衣裳。

感覺她衣裳蓬鬆,不似棉花厚實,好奇問她:“你衣裳裡面填的是什麼?”

大嫂搶答道:“是蘆花,我們村裡做冬衣,都是用蘆花取暖。”

李素素瞭然,嶺南當地並不産棉花,尋常百姓用不起北方運來的棉花。

她見大嫂殺完雞,把雞毛掃到一邊,她靈機一動,問她:“為什麼不試試用雞毛填充衣物?”

前世多穿羽絨服,鴨絨服,這雞毛,應該也是可以做填充物吧?

再說了,蘆花保暖效果很一般,也就比沒有強點。

大嫂懵了,是啊,雞不用穿衣服,一個冬天也沒見凍死的,不就靠這身雞毛?

她們為什麼沒想到用雞毛做衣服呢?

大嫂開心地笑了:“我這就把雞毛洗幹淨曬幹,用它做衣裳試試!”

李素素眼尖,見她把雞內金也當垃圾扔在角落,提醒她:“從雞腎裡撕下來那片黃黃的東西,叫雞內金,是一味中藥,洗幹淨曬幹,有藥鋪會收。”

大嫂毫不猶豫地從垃圾裡翻出她所說的雞內金,誇贊道:“還是你們城裡人懂得多,這麼一說,雞全身都是寶!”

她不客氣地點點頭,“對啊,為什麼你們不多養一些雞?平常吃肉吃蛋也方便啊。”

大嫂笑道:“哪有這般簡單,雞多了,容易鬧雞瘟。”

“再則,沒有多餘的糧食養雞啊,雖說可以放養,任由家裡的雞滿村跑的吃草籽,蟲子。”

“這樣放養的雞,一年也長不了二斤肉,每天天黑把雞找回來也費勁。”

“我們村裡,一家養十來只雞頂天了,再多是養不活的。”

李素素似懂非懂,她想不明白村裡養雞為什麼成不了規模。

村長聽見了她們的聊天,加入了討論,“你們年輕可能不知道,許久以前,咱們縣裡有個特別愛吃雞的財主,他家雞生了蛋不吃,留著抱窩。”

“這一窩窩小雞崽孵出來,不到一年,財主家養了上百隻雞,財主高興壞了,特意圈了塊地養雞。”

“好景不常,一夜之間,財主的雞全死了。”

“財主他想著,多可惜,多浪費啊!遂忍住心痛,讓人把雞全收拾出來,煮了一大鍋,邀請親朋好友上門赴宴。”

“你猜怎麼著?”

“凡是吃過雞,或者接觸過雞的人,全得病死了。”

“村裡的老人家說,雞養多了會遭天罰,每家養雞不能超過一窩!”

怕他們不懂,村長補充道:“怎麼讓母雞抱窩,一般一窩放二三十隻種蛋,孵出來的小雞佔七八成吧。”

李素素懂了,就是雞養多了,得了雞瘟嘛。

她不懂養雞,也不知道前世的雞場,是如何避免雞瘟的,她想問問時卿。

村長接著嘆息:“這雞啊,養著夠吃就好,養個十來只,逢年過節的肉食有了。”

馮樂小姑娘表示,“十來只雞,一點也不夠吃!既然雞多了不行,為什麼不分開養。”

“像我們家,可以在屋後養一窩,在菜地裡養一窩,在田頭養一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