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談判的主要問題,就在羅伯特開價方面,麥道聽到要工程師指導建立廠房,立即從美利堅調人過來。

聽說內地要派人去培訓,答應,不過培訓費開價有些貴,五百人,半年,三千萬美金。

平均一個人六萬美金,說實話有些貴,但是要說學習的技術呢,就不貴了。

第二天早上,楊海就來了,帶來了好訊息:“建設,場地都沒問題,只要你這邊談妥了。”

何貴點點頭說道:“成立公司怎麼辦?”

“馬上成立公司了嗎?”楊海開口問道,楊海也知道自己只是起到一個溝通人的作用。

何貴點點頭:“初期投資兩億美金,後續會繼續投入的,爭取三年之內量產。“

楊海不懂這些,但是聽到投資額度,愣了一下問道:“初期投資這麼多,總的呢?”

“總的起碼五六十億美金吧,麥道那邊起碼就是三十億美金,這邊後續還有很多東西。”何貴之所以說要三年,是因為在這中間,需要很多很多的配套廠。

“對了,你回去跟你爸說一聲,飛機場的配套廠,到時候還是讓j工企業來做。”現在內地的j工已經實行標準化了。

集體企業國企,何貴都不考慮,八十九十年代的國企,集體企業,簡直是一把手的天下,很多在後面的摸著某些東西過河的情況下,就被私人瓜分了。

曾經的健力寶,就是因為管理層私有化沒有與當地達成協議,然後走下坡路的。

站在集體一方呢,防止集體財產流失,但是這些管理者認為,自己把廠子做這麼大,自己就應該得。

看起來兩方都有理由,但是說一句實話,沒有廠子這個平臺,你啥也不是。

當然有些地方就不一樣,當地大頭目與集體企業直接瓜分了就是了,價格更是低廉的不像話,這也導致了九十年代的下崗潮。

不下崗管理層怎麼把廠子拿到手,一幫老鼠不但吧廠子吃垮了,反過來還把廠子吞下去了。

何貴要做飛機,不可能讓這些人來搞的,到時候影響飛機的進度,你說咋辦?

處理,處理起來耽誤時間,而且說個不好聽的,集體企業,國企把技術洩露出去,你還只能瞪眼……。

對於國內來說,這一架飛機涉及到的工藝太多了,小到一顆螺絲釘,大到飛行控制系統。

何貴其實不知道,內地也有大飛機專案,運十,運十專案在86年夭折,當然原因有很多。

第一,還是窮,沒錢。

第二,雖然說運十首飛成功,但是一架大型飛機,首飛才意味著剛剛開始,距離量產可以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三,就是配套設施,一架飛機需要很多配套廠,大到飛機輪胎,小到線纜等等。

第四,當時的民航不願意採購運十……至於為什麼,看看國內現在的民航飛機數量就知道了,過手的東西手上都有油水。

86年的時候否決了3000萬人民幣的研發費用,所以運十夭折了。

何貴這次把大飛機弄回來,雖然花費代價很大,但是相關的製造技術,飛機設計,還有材料等等,可以說不虧。

因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研發,這也是為什麼兩條生產線,還有相關技術授權,材料工藝要幾十億美金?

為什麼何貴盯上了dc10呢,第一,三發也是有自己優勢的,三發的安全性其實是很高的,看看美利堅的軍用加油機用的就是dc10寬體客機改造的。

第二,三個發動機,載重量很大,這也是後來成為貨運飛機的優點。

第三,這種飛機以後改造成大型預警機,軍用運輸機,寬體客機有自己的優勢。

第四,就是名聲,何貴覺得空難之王這個稱號,估摸著有波音的功勞,不然麥道也不會被兼併。

何貴不能直接說,把運十的人給自己,其實運十的人在西南那邊去了一部分。

五百名工人去麥道培訓半年,肯定沒有多大問題的,另外何貴還要挖麥道的人,爭取三到五年量產。

這可以說已經夠快了,至於說民航不採購……何貴難道不能自己拉一幫人搞公司,再說,何老闆到時候扶持一些二世祖幹公司,自己給飛機……。

楊海點點頭,出門就把檔案遞給了自己老爸的秘書,然後秘書直接朝大內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