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吧,不是所有地方都像我們這邊這麼佛系,佛教傳到華夏之後,早就被我國本土化,嚴格來說和阿三佛教,甚至於藏傳佛教都有很大的差別。

我國佛教真的是我佛慈悲,他國,那叫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他們的佛主自己都還在打架扯皮爭信仰,哪有閒心思搭理這些勞苦大眾。

有人問,那我國佛祖為什麼這麼親民呀,我國的佛祖會告訴你:

‘因為我信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我自從跟著紅色的旗幟走,那些香火算什麼?人間煙火氣,才是最迷人。’

而佛,原本的解釋是:看破放下的人!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華夏,我們的民眾能夠擁有真正的信仰自由,因為我國各大宗教的神,信仰的也都是紅色旗幟,民眾再選擇什麼信仰,官方根本無所謂。

有信仰的大佬別怪我這麼說話,你們自己可以查一下資料,地球上很多國家的民眾沒有信仰自由。

另外插個題外話,我特別不喜歡外國佬評價我們華夏人的一句話——

你們華夏人心裡都沒有信仰。

我覺得這不對,真正說起來,沒有信仰的應該是他們才對。

他們是一群不折不扣被資金操縱的偽信徒,不信,你們看我接下來寫的。

在西方,不論古代還是現代,宗教團體一直都是金融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教團一直以來是非常重要的力量派系。

整個歐洲史,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宗教史,不僅僅王位的繼承權與教團有關係,連鷹醬國最早的成立都是因為102名腐國清教徒被逐出腐國。

但很多人可能不太知道的是,教團的力量不僅來自於騎士團,更重要的是他的商業力量和資本力量。

當然這個在學界也不算是新鮮的觀點,甚至都有些陳詞濫調。

教團以精神號召,把人聚集起來,本身提供的是一種關懷服務,並且不從事任何生產性的活動。不事生產,所以生活離不開信徒們的供奉。

這種供奉幾乎是終身的,與得到的供奉相比,教團的支出遠比真正的商業機構少的多。

除了相對固定的建設維修成本之外,主要支出是人力費用。

大多數基層神職人員的生活是相對清貧的,注意,這裡說的是基層神職人員。

他們物質和金錢的消耗,並不是很多。

所以這些供奉是遠遠多於消耗。

長年累月,自然就會存下不少錢,錢多了,大家會拿來怎麼運作呢?

——金融它就誕生了。

我們都知道,錢,是支撐發展的重要力量,拿知名美劇權遊(權力的遊戲)舉例。

權遊裡,看起來是七國在爭鬥,各路野心家各種撕殺,龍的怒吼,騎士們的視死如歸,等等。

但背地裡,其實是鐵金庫的投資歷史。

鐵金庫把錢借給誰,誰就有很大的機率坐上鐵王座。

誰如果不還錢,鐵金庫就會出錢資助他的敵對勢力。

教會也是同理,積累大量資本的教會,藉助著資本的力量成為西方世界最早簡易科層制的組織架構。

並且把自己的觸角,伸到了整個歐洲大陸。

沒有錢,沒有資本,教團組織建立不起來,也維持不了粘性。

更多的教團分支,更多的神職人員,更多的佈道,更多的活動,更大的影響力,都需要錢來支援,而錢和資本也會天然擴張。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說,他們是被資本控制的偽信徒,因為他們的信仰早就被資本裹挾。(這句話大家看看就好,是我方丈的個人見解,不一定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