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滿囤這邊,一次性從董家這裡,購買了一千斤蓮藕,阮湘也再次去縣城掃空了人家乾果鋪子的存貨。花費了五十多兩。

等過了幾日,有間食肆陸陸續續的上架了三種新品。

藕粉自然是主打的產品,什麼桂花藕粉、堅果藕粉、牛乳藕粉……

宣傳語阮湘都想好了:“藕粉生津養胃,滋陰潤燥,健脾益氣,養血養顏。”

若是不信,自可詢問大夫去。

鎮上的大夫自然是滿口答應,咬文嚼字的說了一堆,大體意思就是他們說的對,白橋鎮因此還掀起來一股吃藕的潮流。

門上還貼了告示,表示這東西出門可以隨身攜帶,再也不用啃著光禿禿的餅子,或者開水泡餅子,沒滋沒味的。

阮湘為了減輕重量,特意用竹筒把這幾樣東西打包好,得到了不少客人們的賞識。

行腳商們無師自通的配了一個三件套:醃菜、油茶、鍋盔。

鍋盔的發麵跟蒸饅頭一樣的,和麵時加點白糖,以掩蓋酵母的味道,促進發酵的時間,發好面之後加點食用鹼,用來排氣,讓面變得更有嚼勁。

再把把曬乾的花椒葉和小葵香揉進面裡,擀成圓餅狀,放入鍋中蒸熟即可。

這東西價格實惠,味道不錯,比那些硬邦邦的餅子強多了。這是客人人對他的評價。

這東西在店裡剛沒賣多久,大傢伙口口相傳,來買的人就更多了,而且大部分都是城外碼頭的勞苦大眾,這玩意抵餓,耐放。

藕粉這東西,自然也被福掌櫃惦記上了,他一下子就知道,這肯定受那些大戶人家的夫人、太太們的喜歡。

只是阮湘這次堅決不肯收他的錢,福掌櫃見狀,只能無奈的退讓了一步,他家就近的店鋪,就從阮湘這裡拿現成貨,要不是別的地方太遠,他全都在這裡拿貨了,還省事不少。

阮湘為此又買了一頭驢子和一塊大石磨,董家的蓮藕也被她包圓了,她還請董家的人幫她再聯絡聯絡別的種植基地。

董家人自然樂得合不攏嘴,他們間阮湘這麼大的陣仗,決定明年咬咬牙再挖兩個池塘來。

只是現在村裡的作坊實在看著是有些小了,這冬天還行,牲畜的糞便沒有那麼多的味道,開春以後可就難辦了!她有些作難。

後來她乾脆讓王滿囤出面,買下了西邊竹林的一片荒地,這塊地向南拐上一百多米,就是去往鎮上的路。

只是這裡土質疏鬆,不適合墾荒,周圍也沒有個房屋,誰也不敢把房子蓋的這麼偏僻,所以這裡常年雜草叢生。

但是辦作坊正好,地方敞亮,尤其是離河水更近些,取水方便。

蓋房子的事,阮湘就全全交給王滿囤了,王滿囤自然是樂意的,自己閒得骨頭都快酥了。這下終於有事幹了,他二話不說就出門找徒弟們去了。

現在天氣還好,土還沒有徹底上凍,而且農忙也過去了,就是鎮上活計也不是很多,大傢伙都閒在家裡無事可做。

聽聞王滿囤招人,第一天就嘩啦啦的來了三十多個人,王滿囤攆走了那些濫竽充數之輩,留下了二十六個人。

都是年輕的壯勞力,阮湘又請了幾個婦人做飯,每日中午一頓飯,下午一頓飯,餐餐有肉、有湯,大傢伙鄉里鄉親的,都不好意思不賣力氣。

第二天聞訊又來了十來個人,王滿囤和阮湘商議了一下,就都做主留下來了。

後面訊息不靈通的人,路遠的,王滿囤心軟的也做主留下來,只是放話再也不要了,有些人眼饞著飯菜和工錢,捶足頓胸,當下後悔不迭。

人多力量大這話一點也沒錯。

因為是辦作坊,所以全部蓋的是磚瓦房,地上也是鋪的青石板,這下可高興壞了磚廠的老闆!

每日拉腳的大車進進出出的,看的人有些眼熱。

因為是給自家師傅幹活,大徒弟周地震格外細心,他這些年在縣城也接了不少大活,所以晚上在阮家,同王滿囤、阮湘二人,寫寫畫畫的出了不少意見。

不如說前後屋簷的長度,走廊的寬度,屋子的承受能力……

這個作坊,阮湘可謂是投資了大量的心力和物力。一家人也做了分工,王滿囤負責現場監工,柳氏負責吃食,阮湘就當個臨時會計。

“這錢跟流水似的,嘩嘩的~”柳氏看著這一個個分門別類的賬本,感嘆道。

“那是,咱們這房子可不得蓋好點,不說給工人的費用,就那磚瓦、石塊、石灰、都老多了,還好咱們這裡靠著河邊,沙子就廢些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