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殘影。”

……

觀眾們跟著江逸的視角,來到了下一個時代。

夏,一個被後世懷疑是否真實存在的朝代。

昔年,河水氾濫,許多地方的百姓民不聊生,無法進行正常的農業生產。

為了應對常年不絕的滔滔洪水,一些部落形成了部落聯盟,並推舉鯀領導治水。

鯀採取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的策略,歷經九年,最終失敗。

江逸來到了這個河水氾濫的時期,許多本為陸地的地方,被黃流淹沒,洪水氾濫之處,寸草不生,百里無一人。

“治水要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可以減少洪水氾濫的災害,因此,我認為,堵不如疏。”

鯀死後,他的兒子大禹承擔起了治水的使命。

經過他的治理,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

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農業生產因此得以恢復。

大禹治水,更是為後世治水,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除此之外,鯀以堵治水還暴露了一大弊端。

他並未能團結起當時的各大部族,大禹則動員各族,將各大部族團結在了一起,共同治水二十年。

這一舉動,不僅空前的團結了華夏先民,也極大的提升了大禹的聲望。

在洪災得到根治後,隨著各大部族生活環境的改善,首個統一王權的產生也就得以奠定。

因此,大禹治水,遠非單純地解決了洪水那麼簡單,它的當時意義,和對後世影響,足矣成為華夏曆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江逸來到一處木屋外,一個扛著鋤頭的大漢迎面走來,他見到江逸,目光微微詫異。

見江逸是往上去走,他趕忙提醒道:“往上可就危險了,你是那哪個部族的少年郎,切莫犯險!”

“多謝提醒。”江逸禮貌回道,卻毅然上前。

大禹見狀,心生疑惑,雖見這少年衣著奇特,相貌不凡,卻不知道他為何有如此勇氣。

扭頭看了眼木屋,大禹眼神流露出一絲眷戀,但只微微駐足數秒,便再次踏上了,前往治水的路。

“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史記·夏本紀》中這句話,詮釋了此時的大禹是何等艱難。

因為怕嚐到了甜的滋味之後,就無法再去面對痛苦和孤獨。

就像流浪貓,吃慣了各種食物,突然有一天,有人餵給它貓糧,讓它吃上了幾天特別美味的東西。

可當這人甩甩手,或者時不得已走後,吃過美食的它,是否還能再用以往的心境,去吃那些殘羹剩菜?

以前對它來說是幸福的東西,對那時候的它,還會覺得幸福嗎?

它是否會對美食更加留戀,卻再不可能吃上,鬱郁一生?

這是一個充滿了人性的思考,沒有人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做法。

“大禹,不進去看下家人嗎?”同行的人,問道。

“走吧,走吧……”

大禹,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