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之鏡緩緩落幕,梁老師眼眶泛紅,心中越發堅定自己的選擇。

如果自己現在真的在燕城,看到這幕的話,就算再怎麼有錢,也不會開心的。

觀眾們心緒緊懸,有些留守過的孩子深表同感:“這部分可以說是很寫實了,我小時候就這樣,唉,後來就變得孤僻了。”

“我也就是在網路上,擱現實我就是不敢跟人對眼的那種。”

“留守孩子太過可憐了,可惜啊,不是誰都能有梁老師學生那樣的福氣,做梁老師的學生真的是太幸運了!”

畫面之中。

孔夫子說道:“吾周遊列國傳道,支教老師偏於一隅授業,雖走的路不同,但做的事情,卻是一點也不亞於吾。”

“夫子,您是萬世師表,晚輩豈能和您相提並論?”梁老師惶恐道。

孔夫子擺了擺手:“不對,三人行,必有我師,誰都可以是師者,就算後世認為我萬世師表,我到了後世,你們,也可以是我的老師啊。”

江逸在一旁默默的聽著,什麼叫境界,這就是啊。

都說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但往往就連勸諫自己的朋友,都反而會把朋友給得罪了,更何況是用忠言去幫助其他人呢?

江逸說道:“先祖,我們的現代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古代有所不同。”

“哦?”孔夫子好奇道,“如何不同?”

“現代的三人行,大多是要我們主動去學,去反思,人們往往是被動成為老師,而不是主動。”

“如春秋時期的學術爭鳴一樣,大家都會試圖用自己的思想來辯證各類事物和言行舉止,你們往往是多說多做。”

“但在現代,我們更講究的是多做少說。”

“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大多觀其行而不言,知其過而不勸,藏己智而不教。”

“觀其行而不言,意思是我們大多會看著別人怎麼做事,但是呢,別人要是不問我們的意見,我們就不會說,別人要是問了,我們也大多挑好的說。”

孔夫子臉色一沉:“這不是拒絕規勸別人麼?”

“是的,知其過而不勸,意思是,有些事情,我們明明知道自己的朋友或別人是做錯的,但很多時候,往往不會去勸。”

“這豈不是放任自己的朋友做錯事?”孔夫子越發覺得離譜。

江逸繼續道:“藏己智而不教,就是指,哪怕是面對自己的朋友,許多人也大多不會交出自己的底,不願意看著別人走自己的順風路,類似悶聲發大財。”

“這,這還哪裡來的必有我師,這全是壞事啊!”孔夫子怒氣衝衝道。

“是的,但如今,大多數都這樣。”

江逸回道:“所以晚輩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個師,在以前會主動教我們,但現在,是我們要主動去學和領悟的。”

江逸客觀道:“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到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