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先祖說的對!”

“沒錯沒錯,小范老子說的太對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其實也很簡單的,能吃飽穿暖,能有稍微好點的地方住就行了!”

“嘿嘿,我就是這樣想的,當年我在豐碑前許下的願望就是這個,老祖宗可一定要讓我實現呀,我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家庭和諧,國家安定,那樣我的幸福感自然就上去了!”

“還是小范老子知道我們真正需要什麼啊,比那些只會說大話的專家厲害多了!”

“比起對話那些皇帝,像小范老子這樣在地方為國為民的人反而更讓人感到親切啊,沒準我們的祖宗也受過小范老子的恩惠呢!”

……

江逸正對著范仲淹說:“是啊,解決就業問題,也是我們後世一直在努力的方向,雖然後世可以乾的活多了,但同樣人也多,一個家庭有好幾張嘴都需要吃飯,這就導致家中勞動力不能停歇。”

“而現在,後世就業之壓力倍增,對於那部分不慎或無學習之才的人來說,的確不太友好。”

江逸客觀說道:“但這並不是說,這部分人就成不了才了,晚輩還是希望社會能夠給這部分人多一些舞臺,也希望不管一個人的學歷如何,都不要放棄進步,因為學歷只是剛開始的那一塊板磚。”

“我們最終能否在社會上嶄露頭角,或在所屬行業之中立足生長,看的都是我們之後的學習能力。”

“若一個只知死讀書,無法將學習書本和專業之能力,應用到工作或發展之中,那麼即便他考到天下第一學府,也會被其他的競爭者淘汰。”

“若一個他不會讀書,卻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學到一本技術,那他仍然可以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法無禁止即可為。”

“若一個既不會讀書,也沒有擅長的領域,那麼他仍然可以嘗試學習一門技術,後世最大的好處,就是隻要肯幹,就餓不死。”

江逸隻手一揮,時空之鏡上出現了一幅畫面。

晚上九點,城市裡燈紅酒綠,情侶們手牽手走在小吃街上,孤單的行人自顧自地走著,街道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

一個三十多歲,穿著外賣服裝的騎手,把車停在一家米線店旁,走進去,用手比劃著接過了一碗過橋米線,隨即把過橋米線放進後面架著的外賣箱。

騎上紅色的小毛驢前,他掏出手機給顧客發了條資訊:

“您好,我是個聾啞騎手,等會到時我會給您打電話,請原諒我無法發出聲音,您接到電話的時候我應該就在門外了,您可以在平臺和我溝通是放在門外或親手給您,不好意思給您帶來了麻煩,謝謝。”

一路上,他重複這樣的動作到了五六家店,每拿到一份訂單他會傳送上這樣一條資訊,這是他唯一能表達歉意的方式。

沒有人比他更想和自己的客戶更好溝通,可是他沒有這樣的機會。

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殊不知世上多少人或先天有疾,或突遭橫禍,半點不由人。

他按照最近的路線想好了送外賣路線,先是把過橋米線送到了一家小區門口。

小區門口的保安攔下了他:“送外賣的不能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