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

如何了得?

清朝錯過了最關鍵時期的雍正,人亡政息。

大宋錯過了最關鍵時期的范仲淹,錯過了整肅吏治最好的階段。

江逸嘆了口氣,歷史很多時候就是這麼無奈。

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做了一件小事,就改變了整個歷史的走向。

一個厲害的人分明做了些轟轟烈烈的大事,最終卻還是被歷史洪流吞沒。

大概,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事情多了,人們才有了生不逢時這個遺憾。

出現的時間、碰到的人、遇到的事情、個人能做的事情,都很關鍵,似乎一旦有哪裡出了偏差,就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要知道,范仲淹在歷史上,整頓官僚機構的六項措施,對整個大宋的病根而言,只不過是個極其微小的改革。

至於它的其它四項,如“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搖役”等,更談不上是徹底的改革。

可哪怕只是這樣,在慶曆新政的“十事”宣佈之後,“修武備”一項就因眾多大臣反對而取消。

修武備,是范仲淹建議在京城附近地區召募強壯男丁,充作京畿衛士,用來輔助正規軍。

這些衛士,每年大約用三個季度的時間來務農,再花一個季度的時間來教練戰鬥,寓兵於農,既可省下給養之費,還可以發展農業,鼓勵農桑。

可惜,這事沒能落實。

其它各項同樣如此,雖然從慶曆三年(1043年)十月就開始推行了,但也沒辦法貫徹下去。

僅僅只是這樣一點微弱的改革,當時許多官吏就已經認為“規摹闊大,論者以為難行”、“任子恩薄磨勘法密,僥倖者不便。謗毀浸盛,而朋黨之論,滋不可解”。

最終,慶曆新政最後在守舊官吏的激烈反對中,宣告失敗。

“先祖,這事怪不得您,您一人之力,又如何敵得過那些世家大族?”

江逸抱不平道:“自古以來,變法除去需要變法強臣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無條件信賴的能君,兩者缺一不可,這又豈是您的過錯呢?”

“是當今皇帝沒有大刀闊斧的決心,是世家的勢力太強,但您的變法卻是真正可以富民的。”

江逸心念一動,時空之鏡上出現了一批正在勤勤懇懇辦公的官吏,和之前那些聚在宅院裡慵懶散漫的世家官吏形成了鮮明對比。

范仲淹看到這幕,嘴角止不住地咧開。

江逸繼續道:“由於慶曆新政的推行,許多碌碌無為和禍國殃民、貪贓枉法的官吏被開除淘汰,使得一批務實能員被提拔到了重要的崗位上。”

“官府的行政效能因此得到提高,財政、漕運等狀況皆有所改善,萎靡的官場民生開始有了起色。”

慶曆新政時期的財政建樹,漕運灌溉等各種狀況,皆浮現在時空之鏡上,范仲淹和觀眾們看到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范仲淹雖然知道新政會帶來的影響,但他從來沒辦法從宏觀的角度看到改變,江逸實現了他這個心願。

畫面之中,正直計程車大夫紛紛賦詩填詞,對新政極盡讚揚,民眾也為之歡呼雀躍,彷彿看到了復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