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若是他能以此轉移士兵的注意力,集中兵力往那個缺口猛攻,以唐軍的戰力完全可以得勝。

見唐軍慌了陣腳,城內的高句麗守軍大喜過望,迅速整頓兵馬殺來,唐軍本來接的就是撤退的命令,壓根無心再戰,很快,一座他們費盡心力建造的土山,就被高句麗守軍輕鬆拿下。

“可恨!”

現代世界,太宗皇帝緊緊握住拳頭:“就差一戰,就差一戰了!”

“此山一塌,太宗皇帝將無法在寒冬來臨之前,戰勝高句麗了。”

白起站在一旁,冷靜地分析著局勢。

打這種戰線拉長的仗,糧草永遠是硬傷。

尤其是貞觀時期的李世民和文武大臣,他們十分注重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以至於打仗都會最大化地減少勞民傷財的程度。

隋煬帝三徵遼東,累計兵力340萬,民工680萬,累計1020萬人,為此給國內帶來的困難不可估量。

因此,李世民出征只帶了十萬的軍隊!

4萬軍走海路,只派6萬陸軍奔赴遼東戰場!

大唐為什麼一邊打還能一邊繁榮,就是因為往往能以極少的代價獲得極大的勝利!

他們出的不僅僅是本土之兵,還會讓突厥等附屬國也跟著出兵,這就大大減少了唐朝內部的壓力,也是天可汗制度最具優勢的地方之一。

大唐滅東突厥,各路不過10餘萬,又有李靖深入腹地,三千滅突厥!

滅吐谷渾,李靖實際上只動用了4萬多兵馬!

到現在和唐高宗時期的打高句麗,大唐都徵集了不少異族兵馬!

高句麗與突厥、吐谷渾等遊牧民族不同,他們依託險阻,構建出了一套完善的縱深防禦體系,大唐要想再靠奇襲滅國就比較困難了。

也正因此,同樣是打高句麗,大唐付出的代價遠少於隋朝,以至於這次太宗皇帝雖然未能滅國而返,但大唐並未消耗多少根基。

再加上,李世民對國內的形勢也疑慮重重。

當時,太子李治初立,無論是對國內的功臣望族,還是對外部的薛延陀、西突厥等附庸國,威望都還不足。

一旦有事,李世民必須儘快返回坐鎮大局!

也就是說,天可汗在這一場戰爭中,是絕不能被困住的!

這也是李世民在這場作戰中,沒有像當年虎牢關一戰那般暢快肆意,不敢追擊的客觀原因,他必須得考慮本國的大局。

他到底,已經是大唐的皇帝,而不是天策上將了。

因此,在這次高句麗之戰中,本可以先奇襲烏骨城,奪取其中輜重糧草,再打安市城的唐軍,最終還是放棄了不攻安市,直下鴨子江的戰略構想。

“安市城守軍之所以如此抵抗,還有部分原因,乃是太宗皇帝放出了攻破安市,男子盡屠”的狠話,這就導致安市守軍的抵抗格外激烈。”

對後世各種戰爭,早已研究透徹的漢武帝,徐徐開口道:“正如墨翟先祖所言,以暴制暴,最後只會換來更大的暴力。”

“駐蹕(bì)山之戰,唐皇以三萬兵力打敗高句麗援軍15萬,和當年的虎牢關之戰皆為一場經典大戰。”

“由此可見,唐皇依然還是天策上將的餘勇,唐軍依然具備奇襲的實力。”

漢武帝一邊說,一邊走到太宗皇帝身旁,抬頭看向灰色之鏡:

“朕看後世有史學家推算過,高句麗當時守軍足有六十餘萬,若想以10萬之軍掃平具備城牆堡壘的高句麗,就必須出奇制勝。”

“可惜,由於唐皇在場,導致你的將士打得實在是束手束腳!”

太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