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我生在局中了。”

辛棄疾嘆氣道:“我年輕時,也對朝廷對我的任用極為不滿,為此心生怨氣,自認懷才不遇。”

“當時,我只想著無論做什麼,好歹也算是能為百姓和大宋效力,這才接下,這才無論擔任什麼官職,都盡心竭力的做好,為此一日不敢怠慢。”

“現在看來,朝廷最開始對我的任命,的確有他的考量,要恨,還是得恨那張安國!”

一提到張安國,辛棄疾就火不打一處!

要是義軍和朝廷軍裡應外合來一波,先不說別的,他定然能獲得更多的信任,雖說之後那些有私心的人肯定還會排斥他,但那時宋孝宗在位,有他的信任無論如何也會好過點,總不至於一輩子都憋屈。

江逸正色道:“先祖,您確實是懷才不遇。”

“無論朝廷出於怎樣的考慮,您懷才不遇乃是後世公認的事情。”

“就算朝廷要考驗您的忠心,也沒有十幾年都不予以重任的。”

“晚輩認為,宋孝宗之所以沒有讓您北伐的意思,關鍵在於,您和他,乃至於朝中其他主戰派的理念不同。”

江逸徐徐道:“在北伐這件事上,您主張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再出擊,絕不能草率出兵,急於求成,要做好長期的準備。”

“但朝中的主戰派都認為,一定要儘快發動戰爭,最好馬上就北伐,可以的話明天就出兵!”

“宋孝宗也是個想要有所作為的皇帝,他也恨不得能夠馬上就血洗靖康之恥,收服失地,因此在大量速戰派的叨叨下,很容易就熱血上頭。”

“於是,在您二十四歲,還是江陰籤判那一年,宋孝宗剛繼位第二年就任用老將張浚北伐!”

“在北伐初期一切順利,但很快宋軍將帥不和,在撤退過程中遭遇金軍追擊,導致了符離大敗,最終雙方簽訂‘隆興和議’。”

聞言,辛棄疾嘆氣道:“陛下胸有大志,可惜在此事上,著實太急了。”

“是的,孝宗當時為防止反對派干預,徑自繞過三省與樞密院,直接給張浚和諸將下達了北伐詔令!”

從這就可以看出宋孝宗的魄力了,趙構前不久還對他說,北伐的事情等他死了再說,結果孝宗剛登基,皇位都還沒捂熱就去打趙構的臉了。

欸!

你反對是吧?

行,那朕就繞過你,連帶三省和樞密院都瞞著,看你們怎麼反對!

就這舉措來看,也難怪宋孝宗能理解辛棄疾藏金牌的事情,這兩的行事風格簡直如出一轍。

要知道趙構當時雖然退位,但還是掌握了核心權力,孝宗雖然看不慣但也沒辦法,乾脆來個先斬後奏。

這波不僅秀翻了趙構的臉,還把當朝丞相史浩給氣離職了!

但宋孝宗絲毫不慌。

行,你離職是吧?

朕就罷免了你!

事實上,當時宋軍還真有一定的戰力,以張浚為帥,以李顯宗和邵宏淵二將為主的二路大軍,一出手就把一個州給打下來了,但邵宏淵簡直是徒有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