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之後,有將士問韓信,從兵法上來說,這一戰是不符合邏輯的,佈陣應是‘右背山陵,左對水澤’,可將軍卻背水而戰,為何能贏?”

“這個問題,晚輩想問問武安君是何看法?”

白起耐心教誨道:“後生要明白,何為學。”

“學是為了運用,就拿戰場而言,排兵佈陣的確講究地利,可軍隊是在不斷移動的,難道沒山沒水,就不能應敵了?”

“韓信此法,乃兵法中所言的‘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當一個將領能知道在何時何地,該用何種制勝之法付出行動時,他就離成為大將不遠了。”

“趙括讀過書,但他不會用,所以他最多隻能成為個謀士,而且還不一定有用。”

“韓信知道,也會用,於是便有這背水一戰,不得不說此人膽大心細,是個不錯的將領。”

時空之鏡的畫面消失,周圍的一切又呈現出長平模樣。

“讓三萬新兵和俘虜為漢軍去打二十萬,這種和送死並無區別的戰役,若講究依山傍水,那他們在還沒開打前就跑了。”

“相反,若是讓他們身處絕境,反倒能夠發揮出陷陣士的實力。”

“後世可知,何為兵法?”

白起問道。

江逸搖頭。

白起帶江逸,走向已經被圍住,卻不能動的趙軍之間。

“兵法,是人根據各種戰況、地形、風水等,總結出來的制勝之道,其源於戰,出於人,也當由人不斷完善。”

“孫子兵法上就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

“可你看看這長平,我大秦兵力可有趙軍十倍?”

“無。”江逸搖頭。

“那你認為,是趙括造就了這種局面,還是本帥造就?”

“當然是武安君。”

這點也無需質疑,換了別人怕是都不敢想這種戰術。

可趙括嘛,哪怕換個趙將出戰,只要咬上了白起放的魚餌,同樣會被圍。

餌可以有很多,且千變萬化,在出戰的前提下,能抵擋得住白起各種餌的,縱觀華夏五千年,有幾個將軍能有這般實力?

“戰是源處,兵法是前人之基,但後人所為,是延伸。”

“若本帥固守一成不變的兵法,那按照孫子兵法的意思,就得先分散趙軍,再逐個擊之,那不知得犧牲多少人。”

“因此,後世可以讀書學兵法,但不要像趙括一樣盲目,就如同韓信此戰,他的兵馬比趙軍少了十幾萬,卻依然能圍住趙軍。”

“若他只是一個死讀兵書之徒,無論他看過多少,都無法實現此等創舉。”

江逸聽懂了白起的意思,就是不要死腦筋,否則人人笑趙括,但跟趙括,又有什麼區別呢?

“晚輩受教。”江逸拱手道。

“後生此行,不僅是找本帥對話這麼簡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