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便是萬曆皇帝彌留之際的細節。”

“但在明史中,不知是何原因,被省略不記了。”

康熙反問道:“既然明史未記,後世又如何知曉?”

江逸鄭重道:“因為這些細節,在某鮮史料《燕行錄全集》中得以保留,否則後世確實難以知曉,萬曆皇帝究竟是否萬事不理。”

“後世看史書,早已不獨信一家之言,而是綜合全貌,借古通今。”

“譬如萬曆年間,明代的人口為2億,造就自漢唐以來的人數巔峰。”

“在大明時期的民間,誕生出了許多的科學鉅著,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幾何原本》、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

“但在清朝的民間,卻極少發現一本如此類者,足以說明清初的科學活動都集中在了宮廷,而百姓,卻始終處於閉塞的狀態。”

康熙淡然一笑:“那又如何?”

“就算明朝的皇帝各個都很有氣節,就算明朝內部的文化很開放,最終還不是被我們大清打敗了麼?”

“比起所謂科學的進步,自然是維護統治要緊。”

康熙負手而立:“中原可以沒有科學,可以沒有算學,但不可以沒有大清!”

“也就是說,陛下知道所做的事情,會造成的後果?”

“當然!”

康熙果斷說道:“後果不就是百姓什麼都不知道麼,這就是朕要達到的目的。”

“只有如此,大清的基業才能長久!”

康熙心想,既然後世有那麼多史書記載著這些事情,那便也不藏著掖著了。

否則,豈不是顯得自己很心虛?

“可不僅如此!”

江逸反駁道:“陛下做的這些舉措,可不僅僅是在愚民!”

“更是在害民,屠民!”

“縱觀清史,朝廷不僅僅對外封閉,對自己的百姓更是封閉,談何民強?”

“放肆!”

康熙怒道:“朕豈有你說的那般不堪?!”

“陛下可敢看看,後期的大清?”

江逸正色道,他就是要讓康熙清楚地明白,在各方面都弱後於敵的後果!

康熙自然不信自己辛苦維護的統治會被推翻,果斷說道:“看!”

江逸憤然揮手,時空之鏡上,出現了大清對抗外敵的畫面!

“戰士們,開炮!”

一個清軍將領指揮著將士使用大炮,朝橋上的敵兵轟去,結果炮炮打中了空氣,成功把敵人嚇了一跳。

當他們拿出火繩槍和敵人對決時,更是沒什麼威力。

跟敵人的武器比起來,他們就像是拿塑膠玩具刀去跟精鋼大刀對拼!

於是,清軍將軍選擇派出騎兵去對抗敵人。

這批華夏將士們驍勇麼?

答案是毫無疑問的!

只要是前去抗爭計程車兵,每一個都值得尊敬,可惡的只是那無能的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