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猜疑(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初朱棣為了遷都順天,鬧了個滿城風雨,流了多少官員的血。就是為了天子守國門,讓子孫不能在南京當安逸天子,在紫禁城飽經風雨。甚至為了抗擊北方,親征韃靼阿魯臺,最後病逝榆木川,一番心血,難道就要這樣這朱高熾放棄?
“陛下,遷都順天,是洪武爺在的時候,就派人到順天考察的,先帝也為遷都負出了太多,陛下不可輕易動搖。”
“不然,北方苦寒,實在沒有國都的風氣。昔日是迫於皇考的壓力,不得不順從,然實際看來,北方外敵太近,隨時可能被攻下國都,則大明危險了。而且剛遷都,天降大火,宮殿損失這麼大,到現在還沒整修完畢,連上朝都還只能簡單化,豈不是讓外國使者看了笑話。”朱高熾說得句句在理,確實,那一把大火,宮殿損毀嚴重,到現在上個朝還能聽到旁邊維修宮殿叮叮噹噹的聲音,著實有些尷尬。
朱棣是知道大火的原因的,朱高熾卻不知道,父皇給出的說法是天譴,打雷引起的火災,更讓朱高熾覺得,遷都確實就是當時朝臣鬧的,是上天因為遷都,倒行逆施,降下懲罰。
朱高熾一直認為遷都勞民傷財,心裡一直反對,所以意識上很反感,自己當權了,就想回去。南京皇宮還在,只是再換個工作地方。
“陛下,遷都千里,耗費巨大,請陛下三思。”
“退之,你不必再勸,朕意已決。北方文氣不興,戰亂頻繁,還是南方穩定。”
陳遠望著他毅然決然的眼神,知道再勸也沒有用,只能用緩兵之計,道:“陛下,遷都滋事體大,太子在京管理朝政,不可以輕易外出,請派其他王子。”太子去南京,加上皇帝的旨意,加上大臣們大多懷念南邊,這個都又得遷回去了。先派其他王子,只要朱瞻基還在順天,暫時穩住。
朱高熾思考了一下,沉吟道:“你說得對,朕身體不好,身體離不開太子,是應該派一個王爺去,該派誰去為好?”
“墡王子允文允武,可以完成任務。”陳遠道,他口中的墡王子,就是朱瞻墡,現已十八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行事果斷,待人和氣,頗受大家喜愛。
朱高熾聞言不由露出笑意:“瞻墡這孩子,頗有我的風範,不錯,可以去南京。”他誇張朱瞻墡,是發自內心的。
陳遠卻心中咯噔,朱瞻墡是不錯,確實很有朱高熾的仁義風範,但太子之位已定,朱瞻墡不是嫡長子。平常家庭父親喜歡像自己的兒子就鬧出很多事端,一國皇帝更是不行,這是混亂根源。
朱高熾其實不是沒有猶豫過,他不想針對自己的兩個弟弟,怕手足相殘,朱瞻基對待兩位叔叔的做法讓他失望。可以說,朱瞻基是自己的父皇培養的,像的是父皇,朱瞻墡才是自己培養的,像自己。他害怕出現手足相殘,倒是朱瞻墡仁慈,會妥善處理兩個叔叔。
“你去見見漢王和趙王,傳達朕的意思。”
朱高熾轉了身,背對陳遠,沉聲道:“你告訴他們,朕不願二十多年前的事再發生,朕始終記得,咱們是同一個爹生的,同一個娘生的,希望他們也記得。王位爵位,一概如舊,若能念兄弟之情,牢記祖宗成法,則兄弟各安其心,不再猜疑。”
“臣領命。”
陳遠出了乾清宮,先是去見了朱瞻基,說了陛下要遷都的事。
朱瞻基並不驚訝,道:“皇爺爺在北征的時候,父皇就多次提出要遷回南京。”
“遷都順天花費了先帝一生心血,這事只有太子才清楚先帝的深意,請太子要做打算。”
朱瞻基嘆了嘆:“陳遠,你不是不知道,我是皇爺爺培養大的,他老人家遷都,天子守國門,我何嘗不知道皇爺爺一片苦心。可是你不知道,父皇立我當太子,是迫於形勢,他老人家心裡,更喜歡五弟呢。”
陳遠心中的咯噔更加明顯,道:“殿下英明神武,陛下寬厚仁愛,天下皆知,切不可父子猜疑。”
朱瞻基苦笑,擺手道:“你說的孤知道了,孤會考慮。”
陳遠嘆了嘆,告辭離開。回到家,簡單交代了一下,飯都沒吃,帶上乾糧,直奔樂安州。
漢王和趙王不能奔喪,帶了三千營和神機營共五萬人馬,到了樂安州,做出堅決不服從朝廷排程的形勢。
陳遠騎快馬兩天,才來到樂安州,求見漢王和趙王。漢王冷冷一笑,不無諷刺道:“朝廷的使者,皇帝大哥的爪牙,三弟,你還說他是你的謀臣,看來你管人不咋滴,謀臣吃裡扒外啊。”
朱高燧哼哼唧唧,不說話。
“王爺,陳侯爺就在外面,見還是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