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帶著春花去吃麵,結果很遺憾,鄭家父女已經不在那擺攤,打聽了一下,原來他們父女是外鄉人,官府稅收多,商業競爭大。

在明代由布政司負責管理市場經濟,不過在朱元璋裁撤了宰相一職之後,六部主管原來宰相所接管的事務,六部的任務也就變重了,朱元璋後將物價的管理歸給了兵馬司,時不時出個什麼“市場管理規定”,他們這個麵攤維持不下去,已經離開了,陳遠唏噓不已。

新來的攤主是一對年過四旬的夫婦,陳遠要了兩碗麵,可惜,味道比鄭家父女的味道差遠了,餓了半天,兩人還是狼吞虎嚥。搞得兩夫婦二人以為自己煮麵技術大有長進,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陳遠奉皇命辦差去後,張莊就活絡起來。

開始一文不名的陳遠,交了白卷,人人指責,受到皇命,瞠目結舌之外,紛紛讚揚這個“孩子”。

今天天氣不錯,秋收過後活兒少,樊娘子搬了根小凳子,在自己院子裡給兒子做起了冬鞋。

還有兩個婦女也一起來嘮嗑。

“大郎這孩子,聰明伶俐,我從小就看好他。”宋嫂右手拿著做完了的鞋墊,左手將線拉直,用嘴把線兒咬斷,打了個死結,羨慕道。

韓二嬸比較胖,手腳慢,才做了一半,慢吞吞對樊娘子道:“陳家娘子,我家二妞自小跟你家陳遠一起長大,我家二妞昨天還唸叨著他呢,陳遠回來了沒,讓他去我家坐坐呢。”

樊娘子右手撓了耳邊秀髮,也在打鞋墊。明朝初期,工坊還沒有興起,吃穿用度主要靠自給自足。她回答道:“還沒呢。”

宋嫂瞥了一眼韓二嬸,哂道:“你看看人家手中的底線,都是上好的料子,董家現在對他好著呢,他家閨女,隔三差五就來看望。”

韓二嬸對比了一下,果然臉紅,粗心的他沒發現,樊娘子身上穿的,手中拿的,都比她們好了不少,她紅著脖子抗議道:“那有什麼,大郎可是單傳,董家就是小商人,大郎可是有大出息的人,難道就只娶一個麼?”

這話引起了樊娘子的共鳴,老人家就喜歡多子多福,董家姑娘確實不錯,是啊,她家就是商人,自己兒子有了出息,難道還娶不得小的?

韓二嬸本意是自己的二妞,宋嫂卻開始逐個品評著村裡適嫁的姑娘。

“陳家娘子,你說村西口王家那閨女怎麼樣?她她是王家的人,好多人在朝中做官呢,我看這孩子挺老實的,話也不多,是個本份姑娘。”

樊娘子皺眉:“王家那閨女……怕是不行,我家小憨貨讀書是不成器的,雖然受到陛下重任,這個村裡就他們王家說了算,不說王家姑娘眼界高,他們長輩,也不會同意呢。”

“唔,這樣啊。”

“村北李家那閨女怎麼樣?你應該熟悉,體格好,能做力氣活兒。”

韓二嬸一直插不上話,忙打斷道:“李家那閨女,肯定不行,我給你們說了,你可別給人家張揚出去。”

宋嫂不滿:“嗨,我是那樣饒舌的人嗎,什麼事兒呀?快說。”

“李家那閨女有腋臭的毛病,還挺嚴重。夏天一出汗真燻得人喘不上氣兒來,她是拼了力幹活,掩蓋這個事實呢,你不到跟前可聞不出來。李家看了好多郎中,都沒見效。”

“要說能幹體力活,我家二妞那才是村裡頭的尖兒,我找先生看過了,她還旺夫呢。”韓二嬸又補充。

“得了吧,你家二妞,吃得比做得多。”宋嫂繼續打擊,沉吟道,“我小叔家那閨女咋樣?”原來搞了半天,她是想推薦自家親戚的女兒。

韓二嬸嗤笑:“得了吧,你小叔家的女兒,像個李逵似的,上回還用扁擔把村裡的一個浪蕩兒追得滿上跑,看著嚇人。”

“人家那是剛烈,要是像城裡那些不乾淨的姑娘,整天對人嬉笑,像個什麼話兒,陳家娘子,你說是吧,這納妾呢,當然是要以品行好,生育為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