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意外的發現(第2/3頁)
章節報錯
有人開始說喪氣話。
此時,趙臻正要往火堆裡扔衣服,但是很快又將衣服收了回來,對我說道:“你聽是什麼聲音?”
“現在就算是神仙也救不了我們了。”胡冰的手下一個勁地埋怨。
話音剛落,就聽到咔嚓一聲,石門竟然開啟了。我驚訝的看了一眼趙臻,但是還沒等我從驚訝中反應過來,一個聲音對我們說道:“還愣著幹什麼呢,快點進來啊。”
我和趙臻對視了一眼,迅速的爬進了石門裡。就在我們透過石門以後,身後咔嚓一聲石門重新閉上了。
雖然石門關的很快,但還是有幾隻蜈蚣爬了進來。它們雖然在最後的時刻爬了進來,但是對我們已經沒有了威脅,簡單的幾下將它們全部殺死,我和趙臻回頭看了一眼救我們的人。
沒有出乎我們的預料,是高羽寒。
“你剛剛不是也在外面嗎?”我對著高羽寒問道。
高羽寒看了一眼石門,說道:“之前我忘了機關在哪了,剛剛才想到的。”說完高羽寒對我們擺了擺手示意我們跟著他走。
我和趙臻對視了一眼,最後還是跟著高羽寒走了過去。
走過一個拐角視野變大了一些,這是一間不算是很大的墓室,裡面堆滿了陪葬品。
“哪裡來的這麼多陪葬品?”我驚訝道。
“那裡面還有更多,這只是少量的一部分。”
“這是怎麼一回事,即便是太后,也不可能享受如此高的待遇,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陪葬品?”
我走向旁邊的青銅門,探頭向裡面看去。果然如高羽寒所說,裡面的陪葬品更是琳琅滿目,什麼東西都有。
但是最扎眼的還是位於那些陪葬品中間的幾個青銅罍。
罍是中國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於彝,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
《詩經·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古文中與篚連用,指代祭祀。造型有圓形、方形兩種。圓形罍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部兩側有兩耳或四耳,耳作環形或獸首形;下腹部一側有穿鼻。繁縟的花紋配以厚重的胎體,顯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早在西漢時期,罍已成為王公貴胄們競相爭奪的藏品。據《史記·梁孝王世家》記載,漢文帝和竇後的兒子梁孝王劉武是當時有名的古物收藏家,在他的眾多藏品中有一件罍,被其視為至寶。劉武臨死前立下遺囑“善保罍樽,無得以與人”,就是說千萬不要把罍給外人。後來劉武的孫子劉襄繼位,史稱梁平王。他的王后姓任,史載此人驕橫跋扈、貪得無厭,得知府庫中有一件罍,便向梁王劉襄索要。劉襄寵溺任王后,便置祖訓於不顧,也不聽其祖母勸告,強行將罍取出,送給任王后,這件事在梁王府裡鬧得沸沸揚揚。後有人將梁王與其祖母爭罍之事告於朝廷,漢武帝與群臣商議後認為梁王極為不孝,理應懲處,於是下令將梁國削去八座城池,並將禍端任王后斬首於市。
這件因罍而起的血腥事件史稱“梁王爭罍”。兩千年後,此事引起了清代藏家吳雲的極大興趣。據說吳雲幼時在學堂讀到此處,判斷事件中的罍乃“三代(夏商周)以上法物”,並嘆息史家沒有談及其特徵和鑄造年代,甚是遺憾,一席話把私塾先生嚇了一跳。梁王之罍是不是“皿方罍”,沒人知道,但從此事件可以看出罍對古人有著極強的吸引力。
“這就是你說的青銅罍?”我對高羽寒說道。
高羽寒點了點頭。
“這上面記述的便是地圖?”
高羽寒又點了點頭。
我看著那些令人花眼的陪葬品,一時間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幾乎都是價值連城的寶貝,漢白玉雕刻的馬,玉枕,翡翠花石。最令我覺得驚訝的是一塊由純天然雕刻而成的鏤空房屋,那是一塊極品的汗血玉。
正在我發呆的時候,高羽寒來到我身邊,對我說道:“是不是感到驚訝了?”
我點了點頭,“看起來趙姬為自己死後享受尊貴的生活準備了很長一段時間,要知道蒐羅這些奇珍異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在這個時候,忽然墓室裡襲來一陣陰風。
我低頭一看,禁戒閃過一道銀光,“糟了,這古墓裡有不乾淨的東西。”
“是什麼?”辰一娜嚇了一跳,“那我們怎麼辦?”
高羽寒擺了擺手說道:“還有另外一條出去的路。”說完對我們揮了揮手示意我們跟他走。
只見高羽寒走到墓壁邊上,在那裡原地跺了跺腳。
只聽從牆壁裡面傳來了一聲咔嚓,隨後牆壁竟然動了起來,眼前一整塊牆壁竟然慢慢的落了下去。高羽寒自己首先鑽了進去。我沒有猶豫,跟著他就鑽進去了。
現在外面只剩下趙臻和耶律清輝兩個人,耶律清輝問道:“怎麼辦,萬一裡面有東西怎麼弄?”
“怕什麼啊,林坤和高羽寒都在,你還怕裡面有東西吃了你不成。”趙臻白了耶律清輝一眼說道。
耶律清輝點了點頭說道:“你說的也對。”說完倆人便鑽進了洞裡,然後身後傳來耶律清輝的抱怨。
進到洞裡以後我才發現,原來這裡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那樣深,整個洞只有五之六米長,我看著坐在不遠處的高羽寒問道:“這裡難道就是一個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