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於越續章 第046章 助攻(第1/2頁)
章節報錯
之前駱建芬冷不丁地提起,這地下室中發生的情景未必是735所的手筆,我先前只是覺得她是有意為自己開脫,但是細細思索之下卻也動搖了起來。
首先是這地下室中的古怪不可皆“人為實驗”可語,顯是有高人在背後策劃,相比於不為人知的地下試驗室,此地更可謂一個“局”。自古風水之術都是善者用之則興,惡人用之則廢,我們越往裡走,越是惴惴不安,而我內心的這種直覺也越發堅定起來。
歐蘭提起浮屍院這個線索,現在看來確實非常準確。
但是冶和平為何會消失不見,與浮屍院有何關聯,我卻一無所知。
這就好比是天平的兩端,冶和平是一個砝碼,浮屍院是天平的槓桿,而另一端的托盤裡究竟放的是什麼?
我的內心有一個很大的問好。
“或許這其中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而秘密就藏在盡頭。”
雖不知那黑影是什麼,也可能本就是自己的幻覺,但我還是不自覺地往前方走去。駱建芬跟在我後面,還有點戰戰兢兢。
“那究竟是什麼來頭?”駱建芬問道。
“我怎麼會知道?”
我們往前走了大概二十分鐘,此時,眼前的一幕令我大開眼界。
只見地下室原本的修建結構完全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竟然是一個寬敞的洞廳,這個洞廳一看就是天然造就,然後再加上了人工的修築。看年代,不像是現代文明的產物。
“這......”駱建芬訝異地看著眼前的洞廳,半天說不出話來,“我從未聽說過這地下室裡還有這麼一處所在。”
“真是越來越有意思了,看來,這個地方藏著很多秘密,連你們735所自己也被蒙在了骨子裡。”
“你看這洞廳,這開鑿的痕跡......”駱建芬打量著上面的痕跡。
“怕是春秋時期就有了這個洞穴。”
“這麼說來,整個地下室是與這個洞穴融合而建造的。”
“恐怕確實如此,這麼一來,這地下室裡的秘密怕是遠比我們知道的要多得多。”
“難道之前的實驗基地只是為了掩人耳目??”駱建芬的大膽猜測與我不謀而合。
“英雄所見略同!”
“如果我沒有猜錯,這個洞廳應該是一座墓地。”我講道,“而且不像是一個小國的墓地。”
“怎麼講?”
春秋伊始,周王室衰微,中原的一百多個小國各自為政。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一些溫飽思淫逸的小國的王室開始信服墓葬對於後世子孫甚至國家興衰的影響,開始盲目的將國興家旺的希望寄託於王公的墓葬,並不惜花重金聘請一些民間“能人”參與墓葬的設計與建造,不少民間術士因此大發橫財,其中不乏一些“國庫殺手”級的人物,有不少小國就是因為造大墓導致國庫空虛,被其他國家趁機搞定的。
春秋早期的王墓,大都是“箱墓”,就是墓室四周直上直下,像箱子一樣,整個墓室上方的封土重量全部由墓室中的木質柱子承受,在短時間內,這種設計的確可以聚斂大量的陰氣,保證墓主屍身不腐,但時間長了卻很容易坍塌,一旦有地震就更不用說了。到了春秋後期,陳國人“卞磯”發明了一種“鬥墓”,地上佔地面積與“箱墓”差不多,但墓室四壁卻是傾斜向下的,整個墓室就像舀米用的“鬥”一樣,比起“箱墓”而言,“鬥墓”的承重設計由柱子變成了木質框架結構,在承重能力、抗腐蝕性與抗震性等諸多方面都有了質的提高,且工程量小造價低廉,除此之外,“鬥墓”還有一個“箱墓”所不具備的特點,便是可以藉助四壁傾斜的特殊結構讓死者怨氣得以快速發散,也不知道是“卞磯”真的水平超前,還是本著省時省力的初衷誤打誤撞,但不論如何,在那個尚無“超度”一說的年代,“散怨”這種優勢對於王室宗族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誘惑。此後,勞民傷財的“箱墓”被迅速淘汰,而物美價廉的“鬥墓”則一直風靡到了後漢時期,甚至說中原地區的盜墓賊都將自己的行當稱之為“倒鬥”。
“你是說,這是一個鬥墓?”駱建芬問道。
“這只是我的猜測,到了後世,隨著中原的統一、各朝各代綜合國力的提高與生產力、建築技術的發展以及道術、陰宅風水理論的最終統一,鬥墓的設計理念漸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但在道術圈子裡,鬥墓發散怨氣這種誤打誤撞的功能卻並未被遺忘,既然上大下小的結構能夠發散怨氣,那麼上小下大的結構能不能封禁冤孽呢?相傳唐初,陝西安康曾有一處古墓遭盜,因墓址所在地為聚陰池,故怨魂肆虐無人能治,後來一個叫柴芳的道士在正午時分指點百姓將古墓改造成了一個反向的鬥墓,並在墓底放置了大量屬陰的礞石粉,冤孽果然沒在出現過,此後又有不少人利用相同的方法治住了冤孽。”
事實證明,反向的“鬥墓”,確實也具有相反的功能,時至明初,一種叫做“喇叭甕”的墓穴便流行起來。但因其工程量很大,所以在具體法事中並沒有多少人真正採用。
就在此時,我忽然看到在洞廳的一角,有個黑影,就蹲在那裡一動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