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的時候,就有很多書評人認為這非常不合理。

所以秋原悠人不僅加入了部分2006年電影版的內容,還加入了一些私貨:

在得知日本即將沉沒後,日本本土出現了暴亂,但被自衛隊鎮壓。

與此同時,首相、內閣及其他大財團所有人開始了先行逃離,至於普通民眾,只能苦苦地排在隊伍後面,等待各國救援船隻的到來。

因為遲遲等不到救援船隻,絕望之下,甚至有不少人買了充氣船。

他們決定自行渡過日本海前去臺灣、江蘇、東南亞等地區生存。但能夠成功的,10個裡面都不到1個。

可以說,秋原悠人這個版本的絕望程度,比起前世的作品更勝一籌。

但原著中最精華的部分,即對於失去國家領土的一國國民流浪,在地球各地是否依然能保持本國的文化和習俗的探討,秋原悠人倒是保留了下來。

等到徹底弄完這篇長篇後,已經是到了3月中的時候。

不過對於這部花了這麼大功夫才“復原”出來的作品,秋原悠人有了新的打算。

“等到作品先拿到霓虹科幻俱樂部的文學賞,我就開始安排出版,同時在找一下合適的導演,看看能不能投資拍一部電影。”

“不過,估計要不少錢,或許我應該找一些電影公司合作。”

參照著這本書前世大賣的經驗,秋原悠人做出了這個決定。

緊接著,他便把自己的《日本沉沒》的影印件,寄到了霓虹科幻俱樂部。

……

3月17日,也就是在秋原悠人寄出作品的第二天,立沢由利子看著桌上的一堆稿件,重重地嘆了一口氣。

作為霓虹科幻俱樂部的部長,她認為自己有必要對霓虹科幻的未來負責。

但讓她不舒服的是,除了她的其他作家成員,大多數都對於硬科幻和軟科幻並不關心,甚至有不少人喜歡機器人和宇宙戰艦系列。

她推了推眼鏡,心裡感到了一陣不舒服。

其實她也只知道,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讀者對於講究嚴謹設定的硬科幻不感興趣,從而轉向了偏向於愛情、戰爭等軟科幻。

而市場的變化,也讓許多科幻作家開始轉變了心態,創作起了軟科幻作品。

畢竟比起硬科幻來講,軟科幻作品對於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只要描述好社會性與人性的故事就好了。

而這大量的軟科幻作品,又會進一步擠壓硬科幻作品的生存空間。

就像是推理,在社會派崛起後,社會派作品就在不斷佔領原本屬於本格派的推理市場一樣。

畢竟讀者們,更希望找到一本讓他們感到“輕鬆”,而且並不那麼“燒腦”的。

每每想到這些情況,立沢由利子就在懷疑,自己對於硬科幻的堅持是不是對的呢?

難道說,自己已經被這個時代,或者這個市場給退休了嗎?

她想了良久,最後無奈地低下頭,繼續看起了稿件,直到2個小時後,她才停止了自己的動作。

她很失望,寄來的大多數稿件,都是沒有多少科學道理,純粹只是披著“科幻”外皮的言情等。

更讓人糟心的是,不少稿件甚至連故事都講不好。

就在她失望的時候,她下意識朝右邊的新的稿件堆瞥了一眼,但其中的一份稿件的名字,卻是讓她睜大了眼睛。

在這上面,寫著《日本沉沒》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