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的霓虹,全體國民的心態都是非常悲哀的。

因為經濟泡沫的破裂,全國失業現象特別嚴重,大量的企業裁員破產,並出現了大量的失業人口。

這些人口失業後,也因為經濟的不景氣,遲遲找不到工作。

運氣好的,可以像秋原悠人的前身那樣,在街頭找點零工維持生活。

運氣差的,只能睡公園和橋底,連零工都找不到。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整個社會上都充斥著一股悲哀的氣氛,自殺也高居不下。

在這一過程中,霓虹政府一直在試圖振奮國民,比如再次鼓吹“一碗清湯蕎麥麵”精神,應該咬咬牙堅持下去。

但對於政府的這些號召,民眾基本是當屁給放了。

經濟出了這麼大的問題,還不是內閣的鍋!

現在我們連飯都吃不上了,你還想給我們灌雞湯?!

無奈之下,文部科學省等政府部門,只能以其他辦法來鼓舞民間計程車氣。

所以一旦有什麼人獲得什麼國際榮譽,立刻拉出來誇一遍。

還別說,因為霓虹上下對於歐美的崇拜,所以真有不少民眾吃這一套。

而秋原悠人的作品《雪國》入圍都柏林文學獎這件事,在被一些媒體報道後,也被文部科學省給盯上了,認為可以好好操作一番,以此來振奮國民。

於是在國家機器的推動下,這個僅僅只是入圍而非獲獎的訊息,登上了NHK的黃金檔新聞,並且還上了五大報紙的頭版。

論起曝光率,甚至比植村賞還要高不少。

所以不到兩天,基本大半的霓虹國民都知道了秋原悠人入圍都柏林文學獎的訊息。

在大量的曝光下,各個電視臺以及相關報紙,也紛紛開展了針對性的後續報道,請來了一批傳統文學界的專家學者。

但對於這件事,這些專家學者心裡其實挺膩歪的。

都柏林文學獎,雖然在國際文學獎上也排得上名,但瑞典那個才是最具影響力的獎項才對。

何況現在只是入圍,就被捧得這麼高,萬一入圍失敗怎麼辦?!那不是鬧了大笑話嗎?

不過雖然心裡腹誹,但這些請來的傳統文學專家學者卻沒幾個人敢說反話的。

畢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在作家或書評人身份外,還在某個大學或其他學術機構當老師,而這些機構,統統有文部科教省的經費在裡面。

萬一說反話得罪了文部科教省,在劃撥經費時被穿小鞋怎麼辦?

畢竟現官不如先管,首相和內閣那幫政客隨便罵也不會有什麼後患,但管具體事務的公務員還是不要得罪了。(政客與公務員是不同的)

在這樣的動機下,輿論裡一片唱好聲,甚至其中不少專家直接“鼓吹”秋原悠人已經拿定了這個獎項似的。

在眾口齊聲下,民眾也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似乎覺得這真是什麼了不起的獎項。

連帶著秋原悠人自己也疑惑了。

他不知道這背後是文部省為了轉移民眾注意力才這麼做的,只是思考這個世界真與前世差這麼大嗎?這個獎項真有這麼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