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原悠人還是低估了RB第三大報紙《霓虹產業評論》的影響。作為發行量高達272萬戶的報紙,它的影響範圍遍佈整個霓虹本土。

這也造成了,《新小說》第七期的銷量猶如脫韁的野牛,幾乎勢不可擋,在這一週的發行量狂飆不止。

在週二的發行量達到了3萬3千冊後,週三也賣出了驚人的3萬千冊,週四、週五熱度褪去,但也分別賣出了2.3萬和1.5萬冊。

統計課估計,這一週的最終銷量應該可以達到12.5萬冊。

而且更加令人驚喜的是,《新小說》的銷售範圍更加廣闊了。

在原來,《新小說》的主要市場是東京都以及橫濱等周邊城市,在經過這次報道後,《新小說》鋪開了更大的渠道。

這些天來,出版社發行局不斷接到來自其他城市的訂購電話,包括四國、九州、西RB、東海和北海道。

訂購的客戶也種類不一,不但包括了各地大大小小的書店以及各個地區性的經銷商,甚至有個別學校也想長期訂購,作為給學生學習的參考書刊。

為了滿足市場的旺盛需求,發行局的一些員工不得不沒日沒夜地加班,印刷廠那邊更是安排了更多的機器進行印刷,許多書刊根本在倉庫沒待幾秒,就又被卡車運了出去。

《新小說》編輯部集體振奮,主編菊池太又開了例會,發現情況非常樂觀,在這一週內,不但第七期的銷量大增,甚至連之前幾期也有不少存貨賣了出去,甚至賣到了東京都以外。

這證明了一個很好的跡象,那就是《新小說》的核心粉絲群體正在一步步擴大,並且開始不再僅僅侷限於原先的市場。

到了週末結束的時候,統計課公佈了銷量,那就是《新小說》本期的周銷量達到了12萬5千冊,直接把課教館的《四月青年》爆了菊花,畢竟後者的銷量才12萬冊出頭。

在這個訊息公佈後,許多業內的人士不由地失聲,甚至更多書評人開始關注了起來,進一步研究起了《新小說》。

但對《新小說》的評價,業內人士卻是觀點不一。

有的人認為,《新小說》這次能大賣,無非就是抱住了《霓虹產業評論》的大腿,裡面的文章質量還是參差不齊,未來銷量還是會下降。

另一些人則表示,《新小說》未來還是會進一步熱銷,可能會持續穩定在10萬冊以上,成為小說界的第五大文學期刊。

在外界的爭論聲中,越來越多針對秋原悠人作品的書評,以及對作者的評價被刊登上了各類中小報紙和期刊,這使得秋原悠人的名氣比之前更大了。

秋原悠人被冠以了“驚悚型天才作家”的稱號,而不是像之前那樣的誰誰誰第二。

漫談社也抓住了這一機會,立刻安排撥付了一筆資金,開始加大《新小說》的版面宣傳,並且增加與書店等各方面的合作,在發行價格上予以了一定的優惠。

再加上宮川洋介後面又再次發表了兩個書評的緣故,《新小說》就像坐上了一艘火箭,後續3期的銷量繼續突飛猛進。

第八期的銷量保持在了13萬冊,第九期的銷量則變為了13.5萬冊,第十期的銷量則突破了14萬。

從一個發行量不到3萬冊的小期刊,變成發行量可以達到14萬冊的雜誌,幾乎可以說的上是一個奇蹟!

在這幾期的銷量成績出來後,即便是再不願認可的業內人士,也不得不承認,《新小說》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文學界的第五大文學期刊,或者從銷量來看,稱其為第四大期刊也說不定。

對外界的這些紛紛攘攘,秋原悠人並沒有理會,他一直埋頭於創作於自己的作品《過失致死》。

他其實看的很清楚,若非他將另一個世界乙一的作品拿出來,《新小說》估計還是原來的那個撲街墊底,根本談不上能大賣。

連載到現在,他手上關於乙一的作品已經不多了,只剩下一期了。他必須儘快拿出其他作品,才可以幫助《新小說》維持住現在的銷量程度。

但說實話,他也在考慮,要不要給自己放個假,畢竟這段時間來,一直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他又不是機器人,何苦給自己找996的福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