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4年2月18日。

摘星號離開地球第60天,已經遠離地球2.6億公里,進入了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已經被編號的小行星有12萬多顆。

由於小行星帶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這個區域因此也被稱為主帶。

小行星帶距離太陽約3.24億到5.45億公里的空間區域內,聚集了大約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

這麼多小行星能夠被凝聚在小行星帶中,除了太陽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也起著作用。

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

但是,因為木星的重力影響,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許多星子相互碰撞,並形成許多殘骸和碎片。

小行星帶內除了穀神星外,最大的三顆小行星分別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徑都超過400 公里,其餘的小行星都較小,有些甚至只有塵埃大小。

鍾成和楊希、林偉等人失望地發現,在太陽系星圖中如同一條環帶的小行星帶中,在他們的肉眼觀察下,仍然是一片無邊無際的空曠星空。

只有在摘星號的雷達導航圖上,才可以觀察到以摘星號為中心的30萬公里範圍內分佈著幾十顆大大小小的小行星。

最大的直徑有600多米,最小的不到3米,在這個尺度下,他們用肉眼肯定是看不到的,除非迎頭撞上。

不過,摘星號上的導航裝置以及胡波這些導航人員早已經規劃好了行進路線,他們是不可能碰到這種情況的。

今天是華夏傳統的除夕,明天就是春節,這還是鍾成等人第一次在地球之外過春節。

但與家人們的一次通話就有近15分鐘的延遲,他們也只有發出幾句祝福和幾段小行星帶中的影片就結束了。

在摘星號上,胡波和李啟偉組織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星空春節聯歡會。

全體成員除了幾名值班人員外都聚集在餐廳,載歌載舞,在歡笑聲中迎接了新年。

3月5日元宵節後,摘星號上休閒的工作節奏結束了。

出發已經75天,還有8天時間就將到達終點站穀神星,眾人都開始忙碌起來。

胡波等機組人員開始與穀神星基地上的導航站密切聯絡,修正摘星號的速度和軌跡,準備登陸穀神星。

林偉等人開始檢查人造重力裝置、光腦系統,模擬登陸穀神星後的實施過程,因為給他們的時間並不多,只有一週時間,必須完成所有的安裝除錯工作。

楊希帶領的捕捉小行星的團隊同樣會參與到人造重力系統的安裝過程中,只不過是做輔助工作。而到捕捉小行星時,兩個團隊的主次將反轉過來。

因為這一次深空航行,每多搭載一個人,都意味著還要多搭載2噸左右的補給,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只負責一項工作。

3月13日。

在摘星號指揮中心的舷窗外,一個灰樸樸的圓球形天體已經填滿了天空。

穀神星上密佈的環形山已經肉眼可見,清楚地說明了它和月球一樣也是一顆沒有大氣層保護的巖質行星。

不過,穀神星卻只有月球的六分之一大小。

摘星號已經到達穀神星赤道上空20公里的環繞軌道,準備實施軟著陸。

目標就是位於穀神星北緯25度附近的奧卡託(occator環形山。

這個環形山直徑約90公里、深約4公里,在摘星號上可以看到其中散佈著大量亮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