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精益生產(第1/2頁)
章節報錯
鍾成給李經理好好算了一下安裝共工系統需要進行的工作。
程式是現成的了,但各產線的硬體裝置、網路器材,不用去買了?不花時間安裝除錯了?幾千號人不用培訓了?
還不說在執行過程會遇到的新問題,因為各產線的具體生產狀況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鍾成扳著指頭算了一通後,確定最快也要三個月才能完成。
李經理只得讓步,“那小鐘,能不能先把機床總裝車間給裝上,現在廠裡的生產瓶頸就在總裝車間,其它的產線都可以緩緩。”
“嗯,人手問題不用考慮,你要多少人,要哪個人,隨便說,讓我上都沒問題。”李經理想了想,又補充一句。
鍾成算算時間,如果只把機床總裝車間的五條裝配線裝上共工系統,應該沒問題。
“那好吧,我們盡力!”
其實還有一個問題,鍾成沒有說,就是一個製造系統從測試執行到正式執行,是有一個過程的。
雖然以他的大腦能力,預估了大多數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進行了修正,但執行過程中的千變萬化是他無法做到100%預防的。
還需要在執行過程中不斷髮現問題,修訂程式。
但看李經理的樣子,他也不好再說了,只有一邊橫展推廣,一邊收集問題了。
完善系統是一項長期工程,他把周虎拉到專項小組,就是有意讓周虎長期負責共工系統的改進完善,把共工系統發展成通用的標準工業製造系統,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為華夏重工業的崛起打下堅實的基礎。
專項小組開始轉戰機床總裝車間。
不過小組成員擴大到了三十幾人,原小組成員每個人都有幾名助手,廠裡的支援力度空前,他們五個人的工作反而輕鬆了。
鍾成這才有空來認真考慮共工製造系統需要完善的內容。
他這一陣在現場就發現,系統並不能完全替代人工。
比如系統可以保證工件準時準確地送入機床,自動化加工,但卻管不了工人把加工前後的工件隨便甩在現場。
當然系統更管不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了。
必須配合共工系統制定一套管理人員的制度。
這其實也是他的短板,這種管理制度離技術研發就更遠了。
但這倒不是問題,工業的管理制度早已經有現成的了,以豐田公司為代表的東洋系精益生產方式,以通用汽車公司為代表的西方斯隆模式,就是成熟、有效的工廠管理制度。
斯隆模式又稱事業部制,紅星公司就借鑑了這種管理模式。
鍾成想借用的卻是東洋人的精益生產方式,他發現拋開對東洋人的成見,這種生產方式在成本節約、鼓勵員工士氣、現場管理這些方面更適合華夏的重工業。
精益生產有兩大特徵:準時化生產、全員積極參與改善。
正是因為這兩大特徵,才能實現“以越來越少的投入獲取越來越多的產出”。
其實他在設計共工系統時,已經用到了精益生產中的拉動式生產方式,以產出數量來決定投入數量,最大限度的減少庫存、在製品數量,節約資金積壓。
他最看中的是精益生產中的現場“6S”定置管理和全員積極參與改善。
現場“6S”定置管理是把現場任何一件物品都貼上了標籤,規定了擺放位置,一是整潔了現場,二是減少了員工無效動作,三是節省了空間等等,將會徹底改變工業生產現場“髒、亂、差”的情況。
6S指的是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六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