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女媧一號問世(第2/3頁)
章節報錯
當然也跟機床廠這幾年市場萎縮,開工嚴重不足有關係。
工人們從這工業母機的效能上看到了機床廠的光明未來,熱情十足,能出力的出力,能出主意的出主意。
雖然材料和一些標準零件儘可能從現場找,但有些東西還是必須要花錢的。
女媧工業母機中就要用到上百種各式先進刀具,有一些機床廠都沒有,就必須要買了。
電氣系統中的一些高階感測器、測量系統的讀頭也要買。
趙唯的倉頡數控系統運算量巨大,常規的機床上用的工業晶片是支撐不了的,必須要組裝一臺專用的伺服器,其它還可以將就,這臺伺服器中的幾十片CPU必須買新的。
七七八八地買下來,李經理撥下來的5萬元很快就用光了。
鍾成不得不把自己的三萬元存款取出來,秒光。
趙唯也貢獻了八萬元,支援了幾天。
最後還是李經理自己掏出了12萬元老本,才勉強維持住了開銷。
12月12日。
女媧工業母機的第一臺樣機問世了。
鍾成、趙唯還有李經理在現場為它剪了“彩”。
看著這樣一臺巨大的“醜小鴨”,三人都是百感交集。
還真把這臺機床“造”出來了!
這一個多月,鍾成和趙唯是“焊”在了機床廠的生產現場。
鍾成更是除了吃飯,就沒有離開過車間。
為了節約時間,他在車間的工具室搭了一張簡單行軍床,累了倒頭眯一兩個小時又繼續,一天能工作20小時以上。
因為除了標準件以外的專用零部件只有設計圖,並沒有標準化的加工工藝,必須由他親自與工人師傅們進行講解、探討、加工、測量。
要制訂出標準化的加工工藝人太少、週期太長,他等不起。
他需要親自去挑選工件的原材料,或者是從車間裡報廢或停用的裝置上去拆除合適的零件。
他還要與趙唯從每一個感測器開始討論、實施、校正數控系統的介入。
組裝階段更是離不開他,只有他才最清楚裝配的要求。
好在機床廠的一線工人非常厲害,不論是車工、銑工、鉗工等等,在個人操作技能上都讓鍾成歎為觀止。
他們少的是理論知識,但在長年累月的實際工作中摸索出來的經驗無比寶貴,他們才是重工業的真正基石。
沒有他們的幫助,任他鐘成的想法如何奇妙如何先進,製作不出合格的零件來,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PS:在工業行業,任何一項重大技術創新背後,都有難以估量的艱苦付出,本文所述不及真實的百分之一。)
但工作並沒有結束,等待鍾成和趙唯的還有繁雜的測試執行,對各項效能進行逐一驗證修訂,並形成各類標準檔案。
不過萬里長征已經走完了九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