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秋水長天 第八十五章 汾河大戰(第2/2頁)
章節報錯
張敬達連忙擺擺手,一臉愁容道:“這等緊急關頭,小將軍還有心思說大話。本將軍問你,高將軍兵馬可有五萬嗎?”
韓通只得如實道:“高將軍和符將軍共有馬軍一萬,步卒三萬。”
張敬達雖有欣慰,但心中仍十分憂慮,對韓通搖搖頭道:“單是耶律德光就號稱率三十萬鐵騎南下,本將軍觀其雖不足三十萬,至少也有七八萬騎軍。石敬瑭統率太原以北諸軍,亦有六七萬人馬。縱然高將軍率兵來援,恐怕仍是難以破敵。”
韓通見張敬達小覷於昭義軍,圓瞠雙目道:“將軍何故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他耶律老賊雖然有七八萬契丹騎軍,高將軍亦是騎兵名將,全力一戰,勝負猶未可知!”
張敬達見韓通慷慨激昂,只得嘆息一聲,令韓通、王彥升在帳下待命。
— — —
卻說高行周、符彥卿初戰告捷,符彥卿率本部騎軍緊追耶律屋質不捨。高行周無法攔阻,只得親率騎軍跟隨在後接應,別遣將領在後統率剩餘步卒儘量跟隨。
符彥卿和高行周殺至晉安寨外契丹軍外圍,兩隻騎軍一起殺入契丹南部大營,契丹軍也起兵出迎。兩軍對沖,萬馬長嘶,殺得戰場間塵土漫天,血流成河。
張敬達見符彥卿和高行周來勢兇猛,當下驚喜萬分,連忙派一支兵馬出寨接應。鏖戰日久,契丹南路人馬漸漸不支,紛紛敗北。
張敬達見契丹南路兵馬潰敗,大喜過望。定睛一看,又見契丹北路軍馬也在撤軍,心道這正是自己戴罪立功的好機會,連忙率楊光遠、安審琦親率步兵從晉安寨以北出營追殺。
符彥卿和高行周的騎軍受制於契丹和晉軍在晉安寨周圍佈置的塹壕陷阱,反而落於張敬達步兵之後,只得奮起直追,儘量趕上。
卻說張敬達率步卒長途奔襲,一路緊追不捨,契丹兵馬丟盔棄甲,只是敗退。
張敬達殺到汾河一處急彎,被他追趕的契丹兵馬四散逃離,只剩零零散散幾個散兵,不見大部人馬。連忙召來楊光遠、安審琦問道:“二位將軍可見到契丹兵馬何在?”
安審琦也在雲裡霧裡,奇怪道:“這便奇了,一路打得都是些零散斥候,末將也未曾見到胡人大隊人馬。”
楊光遠勸道:“我料定契丹人定已渡河北歸,機不可失,張將軍不可猶豫,宜當速速渡河追擊。”
張敬達猶豫半晌,楊光遠心急如焚,慨然道:“我先率一半兵馬渡河,張將軍在後接應,勿要走脫了一個胡賊。”說罷領軍士開始搭建浮橋,準備渡河。
張敬達無法阻攔,只好率剩餘兵馬在後壓陣。
卻說此時汾河北岸早已遠遠埋伏了一支精銳騎兵,為首一人身披貂皮,頭戴貂毛,內著鐵甲,濃胡重眉,面如野狼一般兇惡。
此人正是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他此次南下可謂精心籌劃,雄心勃勃,正是要開啟後唐的北大門,讓草原上的駿馬鐵騎馳騁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之上。
耶律德光如同一隻兇狠嗜血的蒼狼,又如同一個狡猾的獵人,靜靜等待著獵物完全落入他的圈套。
此時斥候回報楊光遠所率唐軍兵已半渡,耶律德光身旁一名親信勸道:“兵半渡可擊,陛下請下令讓勇士們出擊吧!”
耶律德光眼露兇光,搖搖頭道:“此時出擊,他尚有半數兵馬能夠退回。待到唐兵盡數上岸,朕再一舉圍殺。”
親信擔憂道:“若是唐軍背水死戰,我軍勇士恐怕會徒增傷亡。”
耶律德光露出一副狡黠的面容,輕蔑笑道:“來的不是高南蠻,不是符南蠻,而是區區一個楊南蠻。這楊南蠻本就意念不定,一旦前軍潰敗,又怎會有反擊的氣魄?”
那親信恍然大悟,連忙道:“陛下用兵如神,小人佩服!”
楊光遠絲毫未能察覺危機,直到全軍渡河,仍見不得契丹兵馬蹤跡。
楊光遠身邊副將心中惴惴,勸楊光遠道:“形勢蹊蹺,將軍不可貪功。”
楊光遠也正急躁,怒斥那副將道:“婦人之見!”說罷喚來傳令兵道:“傳我軍令,眾軍沿河岸追擊胡人兵馬。”
這兩萬兵馬隨即由楊光遠率領沿汾水北岸溯流而上,探尋契丹兵馬蹤跡。行軍不及三里,突然聽得三面殺聲震天,眼見得數萬契丹精銳如狼似虎,震天動地殺將過來。
唐軍上下無不驚慌失措,楊光遠慌忙下令道:“速速列陣迎敵……”未及列陣,前軍已一觸即潰,兵敗如山倒,楊光遠隨即令道:“速速渡河南撤!”說罷一馬當先,衝回浮橋逃遁。
軍士見得主帥已然先行撤退,兵無戰心,爭先恐後搶上浮橋,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耶律德光隨即親率騎兵殺來,唐軍後隊丟盔棄甲,盡皆死於契丹鐵蹄之下。又多有兵士無法趕上浮橋,被衝殺入滾滾黃河之中,一時間哭喊聲漫天遍野,汾水波浪滔天,如同發出著低沉的怒喝。
汾水一戰,可憐滔滔黃河水,埋葬了無數潰敗唐兵的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