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曾經在一篇文章裡,讀到這麼一句話:“語言,要像陽光、花朵、淨水。”當時深深感到十分受用,於是謹記心田,時刻反省,隨著年歲的增長,益發覺得其中意味深長……

我自幼出家,叢林的教育雖然嚴苛,但是從師長的對話裡,我體會到佛門深睿的智慧與無限的慈悲。例如見面時,常說到的:

“歡迎法駕光臨,在此為您接駕。”

“後學初參,請您老多多開示。”

“我能為您服務什麼嗎?”

“感謝您老提拔。”

“感謝您給我學習機會。”

“請您慈悲原諒。”

“打擾您了!非常對不起。”

這些叢林用語和雅謙恭,不就像初春和煦的陽光一樣,給人溫暖親切的感覺嗎?在佛門常聽到的讚美辭,如:

“您好威儀。”

“您真親切。”

“您很發心。”

這些話像夏日綻開的花朵,美麗芬芳,讓人心曠神怡。最叫人回味的是:在佛門中,即使對某人不滿,在語言的表達上也極具藝術,例如:

“不知慚愧!”

“不知苦惱!”

“拖拉鬼!”(指做事慢半拍者)

“初參!”(指初來佛門,行事冒失者)

“老皮參!”(指在佛門參學已久的老油條)等等,既具有教訓意味,又不失厚道,能令人心生警惕,恰似淨水一般,能滌人習染。

及至年長,與社會進一步接觸時,我不但保持過去在叢林裡養成的習慣,以謙遜的言語待人接物,更廣為運用,藉著口說筆書,散播樂觀進取的思想。

我從弱者身上學習到強者的真理,並且發而為言,利樂大眾。

我告訴啞巴:“你們是世界上口業最清淨的人。”

我告訴聾子:“不聽是非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告訴盲者:“方寸之間是最美麗的世界。”

我告訴肢體殘障者:“心靈的健康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資產。”

面對怯弱膽小的眾生,我鼓勵他們前進;

面對缺乏信心的眾生,我讚美獎勵他們的優點;

面對自卑心重的眾生,我甚至不惜說出我自己的缺點,鼓勵他們面對現實,超越心理的障礙。

我對因故失學的青年說:“我一生從沒有領過一張畢業證書,有志氣的人應該以天下為我們的教室。”

我對成績不佳的學生說:“我過去在佛學院讀書時,也曾一度吊在班尾扛榜,但是我的發心、熱誠不落人後,一樣也能獲得大家的肯定。”

我對家境貧苦的兒童說:“我幼年時曾以拾荒為生,由於少時多能鄙事,故能在日後承擔艱鉅的工作。”

我對生下畸形兒的婦女說:“我剛出生時半邊臉紅半邊臉白,長相駭人,許多人都說我母親生了一個妖怪,如今這些人卻改口說這是‘瑞相’。”

我不以為這樣會損害我的形象,破壞我的尊嚴。我覺得:只要能使失意的對方揚起信心的風帆,駛向希望的港口,則於願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