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託妻獻子,愣是在封箱的舞臺上,演出了小劇場的效果。

對於舞臺下的觀眾來說,他們能夠感覺到的,就是歡樂兩個字。

郭老師的相聲音訊和影片,早已經傳遍了網路。他現在表現的很多段子,對觀眾來說也是耳熟能詳。

熟悉到什麼程度?

熟悉的夜夜陪她們睡眠,熟悉到郭老師上一句剛出口,下一句他們就能夠給說出來。

熟悉到這個程度,實際節目是很難演下去的。

畢竟人家觀眾特意跑來聽相聲,不就是為了聽個包袱嗎?你講的東西人家都會,甚至還能背。

那還花錢聽你幹什麼?

但是在這一刻,觀眾們的精神被調到了一個極為放鬆的境地,哪怕是相似的包袱,他們依舊在哈哈笑著。

哪怕這些包袱,他們都已經聽過了,他們也依然覺得非常有意思。

偶爾出現一兩個新包袱,或者郭老師跟於老師互懟幾句。

他們更是樂得前仰後合。

郭老師曾經有一句話,說得十分經典。觀眾一開始聽相聲的時候,自然是為了聽包袱,可等聽到一定程度以後。

他們就絕對不是為了只聽幾個包袱,才花錢買票聽相聲。

他們真正想要聽的,是相聲那個味兒。

他們真正想要看的,是小劇場裡的那種感覺。

這話一般的觀眾當然很難理解,就連很多相聲演員,都是嗤之以鼻的。

他們認為,肯定是郭老師到了一定的年齡以後,黔驢技窮了。

他腦子不如以前,想不出來那麼多的新段子,所以才會這麼說。

但是真正在德雲社工作,真正在郭桃兒身邊成長起來的這些人。

或者一些真正得到了傳承的相聲藝人。

他們對這番話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番話對於他們來說,無異於金科玉律。

這才是真正的相聲。

相聲傳承了100多年,語言中能夠構成包袱的那些笑料,早已經被前輩摸索的差不多了。

不敢說百分之百,起碼也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所有的笑話,都能從傳統的相聲節目中,找到出處。

所以對於常聽相聲的觀眾來說,他們早就已經聽不到新鮮包袱了。

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就是一個事實而已。

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還要看相聲演出?

他們真正想要看的,其實就是這種相聲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