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對郭桃兒,無疑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以至於很多年以後,都讓他記憶猶新。

這堅定了他自己的藝術道路,也堅定了他替祖師爺傳道的決心。

事實求是講。

郭桃兒並不是一個不喜歡錢的人,因為年輕的時候缺錢,所以他很清楚錢的價值。

但要說他有多愛錢,那還真不是。

當資本積累到一定的程度,錢對他而言,不過就是一個數字而已。

郭桃兒這時候,其實就已經攢夠了他一輩子要花的錢。

兩夫妻對生活的品質要求並不高,一個月幾千塊錢就能滿足。而他們現在所積累的財富,即便一個月幾萬塊錢的花銷,也夠花到一百歲了。

這裡面甚至還包括給他兒子買樓,買車,結婚一條龍。

按理來說,他們已經沒有了繼續奮鬥下去的意義,完全可以輕鬆享受人生了。

可不管是郭桃兒還是王慧,兩人都沒有停下來的打算。

他們之所以還在堅持,一方面是為了堅持自己的藝術道路,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的弟子和觀眾。

如果他不幹了,他手下的那些弟子怎麼辦?

畢竟單靠他們的能耐,還撐不起德雲社的牌子。

他又怎麼替祖師爺傳道?

怎麼讓相聲這個行業,繼續維持,並繁榮下去?

難道真要靠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扶持嗎?

一個從街頭開始興盛起來的草根藝術,如果連觀眾都沒有,還有什麼繼續下去的意義?

對王少君而言,他親眼見到的這個事情,同樣對他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

王少君跟郭桃兒是不一樣的,他沒有自己師父那麼大的情懷。

他之所以會幹這一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歡兩個字。

他喜歡相聲,再加上又有天賦,於是就去說了。

當然,最重要的是幹這一行能夠給他帶來收入。最起碼,不會比他幹其他的收入低。

如果讓他像郭桃兒當年那樣,一分錢不掙,還往裡頭搭。

他是不可能幹這一行的。

情懷不情懷的擱一邊兒,他沒郭桃兒的能耐,在其他行業掙不來那麼多錢。

根本就貼補不起。

在這種情況下,王少君也從來沒有真正去想過,他幹這一行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他只是喜歡,所以在小園子裡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