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負熵”!也是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

在這個基礎上引申一下。

過量的資訊和知識是對人們意識中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這就是‘精神熵’。

在這個世界上人類之所以會瘋狂,便是因為‘精神熵’超過了閾值,徹底打破了內心中的秩序....”

這位肖恩的“同類”,對“精神熵”的認識明顯遠在能夠將熵增轉移的“覺醒會”之上。

不僅有“精神熵”清晰的概念,更有解決“精神熵”的方案。

“‘精神熵’的反面便是‘心流’,實現精神的‘負熵’!

在‘心流’的基礎上,才能透過各種冥想法建立新的秩序...

要訣有五,第一、注意力和完全的沉浸感;第二、你要有一個願意付出代價的目標;

第三、有即時的回饋;第四、因全神貫注於此,日常的瑣事完全被忘卻和遮蔽;第五、達到忘我的狀態。”

舊的問題被解決,新的問題隨之出現。

迷迷濛濛的肖恩繼續提問:

“我們的精神等同於物質化的大腦嗎?不透過‘觀想法’,我該如何去幹涉虛無縹緲的精神世界?”

這一次,那個聲音似乎有著異乎尋常的耐心。

“大腦和精神密切相關,卻又不能混淆。

人類的大腦是一個重量僅佔體重2%,卻又消耗了人體20%能量的超級‘大胃王’。

遺憾的是,大腦對這些能量的利用效率卻不高。消耗的這些能量,大部分都用在了一個名為‘預設模式網路’也稱DMN的大腦回路。

這個腦內網路結構,大約佔用了大腦能量消耗的60%80%。”

“所謂的DMN,是指由內側前額葉皮質、後扣帶皮層、楔前葉、頂葉頂下葉等構成的大腦網路。

它會在大腦未執行有意識活動時,自動進行基本運作。

為了更容易理解,可以把DMN想象成飛行車掛空擋,這絕對不是人體最節能的模式。

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發呆、放空自己的時候,只要DMN持續過度運作,大腦就永遠不會獲得休息。

那種‘明明一整天都在發呆,但還是很累’的感覺,就是DMN過度運作的結果。

換言之,如果不塑造一個可以抑制DMN活動的精神結構,你將永遠無法進入‘心流’的狀態...”

隨著前進道路上的“頑石”被一塊又一塊地搬開,肖恩的眼中漸漸透出了神采。

“那麼,路在哪裡?”

“通往心流的道路便是‘正念’,就是不做任何評價和判斷,主動將注意力集中到當下的經驗上。”

“......”

好像神學家在夢中獲得神啟一樣,兩者一問一答,肖恩在本能間的每一個疑惑都會得到這個聲音細緻的解答。

修行的前路漸漸清晰起來。

透過“正念”,抑制“預設模式網路DMN”,達到“心流”的境界,建立起內心的秩序,也正是一切“冥想法”的前置。

用玄門的術語來說,便是“識神”退隱“元神”主事的過程,也可以叫做——“定心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