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災荒古代VS任意門(6)(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丁雲苟著發展的同時。
大乾國是天災人禍就沒斷過。
建國近三百年的大乾國,社會發展早就已經到了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程度,社會階層也固化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若僅僅如此的話,那最多也就是社會比較壓抑,會時常出現動亂之類的。
但只要不經常的發生各種天災。
國家基本還能勉強維持下去。
可是近幾十年以來,這天下卻是天災不斷,甚至於最近幾年,各種天災還變得比以往更為頻繁,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廣大百姓的生存壓力,難以存活!
而活不下去,自然就得造反。
至於天災為什麼會變多?
民間是傳皇帝失德。
又傳有貪官汙吏之類的。
但實際上,氣候每隔幾百年會一段起復驟變期是一大問題,人類活動破壞環境,也是氣候變化無常的一大問題。
不要以為科技不發達。
人類活動對環境就沒有影響。
科技不發達最多隻能說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相比較於科技發達的時代。
要稍微慢一點,小一點。
但影響還是有的。
而這個時候的人類活動對環境最大的影響,就是伐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等問題,大量樹木因為營造宮殿,製造工具以及冬日取暖,被大面積砍伐後又沒有進行及時補種,最終毫無疑問會造成部分割槽域出現乾旱,水土流失等問題。
流失的水土進入河流後,積年累月下又會造成河流決堤改道,形成洪災。
人為因素和氣候自然因素相疊加。
最終天災頻發便不難理解了。
普通百姓本來就已經因為苛捐雜稅和土地兼併等各方面的原因,活得十分艱難了,一遇到天災,就要麼死亡,要麼逃難,要麼造反,更是件必然之事。
有天災就需要賑災。
有人禍,農民起義就需要鎮壓。
可多年天災欠收之下,朝廷早就已經入不敷出了,皇帝又捨不得拿出自己的私庫,所以賑災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即便好不容易湊了點銀糧出來。
到達地方也是基本所剩無幾。
能不能發下去更是一個疑問。
連賑災的錢都拿不出來,又哪有錢供養大量士兵去鎮壓災民,鎮壓流民。
兵戈可以讓士兵自己帶。
但要是糧食也讓士兵自己帶,那恐怕士兵們聚集起來,就不是先忙著鎮壓那些個亂民流民,而是先譁然兵變了。
所以朝廷迫於無奈,只能放手,只能允許各地府衙州郡主官,乃至於世家藩王之類自己組織力量抵禦亂民流民。
本來這麼做效果肯定是有的。
但那些個世家藩王的私庫公庫都被丁雲逛了一圈,收颳了一圈,糧食庫存也都被丁雲收走,一部分自己留著,還有一部分散給了那些個災民,所以那些世家藩王是真的頗有那麼點有心無力。
本來挺好的割據天下局面,愣是因為銀錢糧食不足,只能好不容易湊點兵力出來,勉為其難的保住自家現存的資產地盤,根本無力全面鎮壓叛軍流民。
如果沒有其他變化,那因為這場持續數年的旱災所造成的農民起義,很有可能會真的席捲天下,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