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國農村,貧窮得驚人。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理解那種深入骨髓的疼痛。

男女成親之前,甚至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

家裡孩子比較多的人家,更是哥哥姐姐穿完傳給弟弟妹妹,弟弟妹妹穿完傳給堂弟堂妹,如同了不得的寶物一樣,一件衣服在十幾個人手裡不斷轉手穿著。

當時有不少中老年人,穿著一件衣服甚至半個多月也不洗一次,原因只是擔心洗的次數太多會把衣服搓壞了。

老話說得好,“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放眼望去,全是各種傾坯的泥土房子。

每次一下雨,家家戶戶都會找出家裡的器皿來接水,以防止土牆因被雨水沖走過多的泥漿而加速倒塌。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國,正在積極地進行城市化,大踏步追趕西方發達國家,而這個時候,農村建設卻在發生倒退。

農村很窮,可是為什麼這麼窮呢?

農村窮得有理!

在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開到八十年代中期,農村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連年的糧食增產增收,農民的生活水平直線提高,農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八十年代後期,國家鼓勵農民集資辦糧油加工廠,農民紛紛響應。

到了九十年代,國家對農村的政策徹底轉向,不久之後正式下發檔案,禁止農民集資辦理糧食加工廠。

大量的村辦、鄉辦企業接連倒閉,農民的本金直接被沒收。大量農民開始揹負沉重的債務,無數村辦企業職工被迫下崗。

村辦、鄉辦企業的倒閉,加速了農村經濟崩潰的程序。鄉鎮一級、縣一級政府財政收入迅速減少,公告糧飛漲、三提五統時代大幕正式揭開。

由農民們歷時十餘年辦起來的“養豬”一條龍生產鏈條更直接被“定點宰豬”政策摧毀,農村經濟雪上加霜。

種子、農藥、化肥的由供銷社重新恢復專營,更是把農村經濟搞得一團糟。

國家對農村建設的一系列昏招,幾乎把農村經濟打得一蹶不振。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蒸蒸日上的城市化建設。

相比於正處在水深火熱的農村農民,這個時代的城裡人就像是住進了天堂。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農村農民中國城市化的貢獻似乎只於農民民工對城市化建設做出的貢獻。

其實不然。

農村農民對沿海地區省份、內陸長江經濟帶城市的飛速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國家對農村地區的投入就持續下降,並要求內陸省份縣鄉一級自籌財政,逐漸減少下撥款項。

與此同時,國家每年從農村地區,收取走大量農業稅與各種提留款,砸往東部沿海省份、內陸長江經濟帶,這才有了國家給予東部沿海地區、長江經濟帶省份的各種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