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都是1981年在中國大陸投資建廠的,企業性質是中美合資企業。

當時有一個看起來相當嚴苛的規定,那就是洋可樂不準在中國大陸市場進行銷售,只能用於出口創匯和供應外賓店。

可口可樂足足公關了一年,找了各種關係,商務部最終才捏著鼻子勉強同意給其撕開一道口子:只允許在北京投放銷售,不允許面向其他地方銷售。

不得不說,知名大企業的手段就是足夠老辣!

可口可樂摸準了中國消費者的脈絡,僅僅幾個月,就透過各種促銷活動引起了極大轟動,消費者紛紛搶購。

這氣得相關領導人發了一通脾氣,直接下了批示:可口可樂只准賣給外國人,不許賣給中國人一瓶!

主管領導很清楚,如果任由外資可樂衝擊國內可樂飲料市場,就國內那幾個不成器的可樂飲料廠,遲早一敗塗地,把大好市場拱手相讓。

不過可惜,胳膊拗不過大腿。

可口可樂中美兩頭公關,對岸不斷施加壓力,僅僅過了一年時間,可口可樂就又重新獲准在中國大陸市場售賣,而且這次的地域範圍還更廣。

可以說,開放的力度更大了。

不過,凡事都講究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方政府的耳根子都豎起來了,自然知道上邊的風吹草動,領導具體是什麼個意思,大家葉門清兒。

不外乎是國外政府太強勢,中央政府拗不過,被迫取消政策紅牌罷了。

不鑼鼓喧天、擺開場面針對外資可樂,只是不方便,而不是不想。

領會了領導的意圖,地方政府自然知道怎麼做了,找了一大堆理由,就為了找可口可樂的茬兒。

其中被各地政府引用最多的理由就是可口可樂含有咖啡因,不符合衛生標準。

這話誰都知道是在放屁,畢竟就這年頭中國遍地作坊工廠的狀況,衛生這玩意誰在乎啊?說到底就是地方保護主義,害怕本土飲料企業被可口可樂搞破產。

政府層面對外資的警惕與戒心,從來就沒有松過。

不懂人情世故的可口可樂還真以為是咖啡因的事兒,派人著手從全球200多個國家蒐集關於咖啡因的資料,各種公關遊說中國政府,還說茶水所含的咖啡因,是同等濃度可樂的六倍。

當然了,這些資料也沒有那個媒體有膽子胡亂報道,上邊什麼態度,自己人都門清兒。

後來,可口可樂突破中國政府這個蹩腳的藉口得到銷售資格,還是因為搭上了中糧集團的線。

還是自己人瞭解自己人。

中糧集團找上了主管領導,說可口可樂公司供應的原漿,只佔成本的4%左右,而那些內銷的可樂,不但沒花一分錢外匯,反而在外賓閃電賺取了大量外匯。

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國對外匯這玩意,堪稱‘飢渴’!

恨不得把每一分外匯都花到刀刃上,捨不得一點浪費。

讓上邊的領導鬆口把寶貴的外匯花在進口飲料原漿上,那是跟割肉一樣的心疼。

很明顯,這個理由讓本就迫於壓力、內心動搖的領導有了臺階下。

看在外匯的份上,可口可樂被袁旭內銷,但不能在電視臺打廣告。

可口可樂在中國的第一份電視廣告,是在1986年。

1986年,英國女王訪華,BBC拍了一部相關的紀錄片,央視想要買這個片子的播放權卻苦於沒錢,結果在有心人的提示下,找上了可口可樂,詢問是否願意贊助20萬美元,回報就是紀錄片前後會適當插播可口可樂的廣告。

天可憐見的,遭了幾年冷遇的可口可樂,陡然間接到中國官方的遞的橄欖枝,是多麼難以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