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元旦,不似往年般熱鬧,反倒顯得極為蕭條。

1998年初,不禁民營企業迎來了倒閉潮,外企、國企同樣也跑不了、都在大規模倒閉,失業人員陡增,社會消費也在持續收縮。

現如今,哪怕是升斗小民都知道,經濟不景氣。

以往的鐵飯碗,如今也不再那麼炙手可熱。

啥叫鐵飯碗?

子女教育有子弟學校,天冷了有職工澡堂,無聊了還有廠辦電影院娛樂,退休了甭管兒女成不成器,還能把自己的職位直接傳給他們,生病了有職工醫院,人死了單位還幫忙料理後世。

典型的高福利、大鍋飯、平均主義,人浮於事。

企業變成了小社會,生老病死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結果是什麼呢?

國企的非經營性費用支出,絕大部分都佔到了總體管理支出40%以上。

也就是說,拋開其他因素不談,國企在跟私企外企競爭的時候,要平白多出近40%的管理成本。

這一極大弊端,在這次的經濟危機中第一個顯現出來。

所以,人們看到的,面臨倒閉困境最大的,不是外企私企,反而是人們認為最靠譜的國企。

相當一部分國企都是資不抵債,各種包袱一大堆。

為了給國企兜底,以前一直都是政府直接撥款,改革開放之後變成了銀行當國企奶媽,經年累月下來,銀行都差不多要被國企掏空了。

今年國企起碼有上千萬,乃是幾千萬職工被迫下崗。

在如今這種經濟大形勢下,唯有改革、甚至改制,才有可能繼續安置這些下崗職工。

這種想法和決策都沒有問題,只是在推進的過程中,顯現了不少問題,平時被掩蓋住的弊端,一下子就暴露了出來,貪汙與國有資產流失現象極為嚴重。

儘管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反應很快,對這種犯罪行為進行了嚴厲打擊,但範圍太廣,目標太多,根本差不過來,只能抓幾個典型從重處罰。

眼下下崗職工還只是心慌,成天擔驚受怕,再過幾個月,很大一部分人沒米下鍋的時候,那才叫真的慘。

現在已經有一些花邊小報報道什麼下崗職工沒有收入菜市場撿爛菜葉、怕丟人大晚上翻垃圾牌撿瓶子賣錢之類的,在小範圍內引起了熱烈的議論。

“當家的,咱們家的員工,能不裁就不裁,成不?”劉麗萍靠在陸坤身後,被報紙上的誇張描述嚇得心驚膽戰。

“放心吧。”陸坤捏著她的小手輕聲道。

其實早在去年年初開始,他就以提高員工素質、最佳化人才結構為由,裁汰了一批人。

不過,那倒是無礙,畢竟他們那個時候有很寬裕的時間可以輕鬆找到一份工作。

至於經濟危機下的裁員計劃,哪怕是各人事部門積極主動提交上來的,也被他直接壓下了。

如果可以,他希望一個不裁。

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面對經濟危機,很多人的心理恐懼遠大於經濟危機的實際影響,很多方面都是人的恐慌情緒,人為的放大了危機的影響。

事實上,這次的經濟危機主體在國企,他們一直以來都靠政策靠銀行兜底,積累了沉重的債務。

而中小企業,一直都是後孃養的,想要從銀行貸款跟求爺爺告奶奶似的,所以儘管體量小,但負債大多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