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五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陸總,您可來了,領導們都等了好一會兒了。”
主持這次農村經濟工作會議的蘇明華蘇處長在大樓底下迎接,一見著陸坤的車子在花園停下,趕忙小跑著過來。
“不好意思,路上耽擱了,蘇處長您多海涵。”陸坤邊接過助手遞過來的公文包夾在身側,邊伸出手與蘇處長握手。
蘇處長氣息微喘,面上倒是笑道,“咱們寒暄就免了,再耽擱一會兒,您倒是沒什麼,我怕是要吃掛落了。”
“那行,咱們回頭再細聊,現在趕緊上去吧。”陸坤晃了晃手,與蘇處長並肩往前走。
會議室佈置得很齊整,記錄本與鉛筆都是備好了的,邊上還擱著一瓶純淨水。
主席位一共有五個,陸坤坐在左上首第二個位置。
各位領導就坐之後,底下近百號人,連帶著最後邊一排記者也準備得差不多了,蘇處長這才拍了拍話筒,正是進入了議題。
“安桂自古以來便是農業大省,努力保證糧食安全,不單是中央的要求,也是我們的使命。
無工不富,無農不穩。
隨著工業化程序的加快,努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已是重中之重......”
“小農經濟已經過時,農業機械化、規模化、農民組織化是未來趨勢。經由經濟學家測算,十年後我省人多地少的情況會更加嚴峻,‘人均不到五分地’將會成為現實。
如何推動我省農業朝著機械化方向行進,事關我省穩定大局......”
陸坤面上跟其他人一樣認真聽,偶爾還在本子上寫寫畫畫,實在無聊了就扭開水瓶喝水。
領導們的想法他很明白,無非就是將省內農業發展與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的農業對標,希望探尋出一條可行之路唄。
不過,想要簡單複製,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雖然國內的工業門類繁多,各種工廠如雨後春筍,但農業人口卻是工業人口的近十倍,想要農業跟得上工業的發展速度,那根本沒有半點可行性。
領導們大談特談的機械化,更是讓他如鯁在喉。
安桂的地形地貌,適合推廣機械化的地方實在太少了,大多數都是丘陵山地,人力種植收割還是主流。後世農業機械化不斷推進的前提,一個是機械小型化,另一個就是道路基礎建設到位。
如果大型機械連村子都進不去,談什麼機械化,那不是搞笑呢嘛。
除此之外,泥腿子兜裡壓根就沒幾個錢,怎麼讓他們買得起機器,是個問題,買得起維護得起也是個問題。
農藥化肥的成本本就不低,再加上買機器的錢,這誰受得住啊?
他已經有些後悔接受這個邀請了,這些領導擺明了就是想要彰視訊記憶體在感而已,面臨的現實問題不解決,大談對標發達國家農業壓根就不現實。
“陸總,您對農村工作的理解比我們還深刻,要不您給我們說兩句?”蘇處長在一位領導做完彙報之後,見到陸坤愣神,不禁笑著提了一句。
“哦?“陸坤先是疑惑,而後點頭。
“談農業現代化,我們不妨先談談小農經濟。”陸坤用一句話把大家的耳朵抓住,喝了口水潤潤嗓子,才整理心緒道:
“小農經濟在中國始於南宋,這根北宋滅亡、人口大量南遷有直接關係。北宋滅亡之後,人口南遷,人多地少,土地壓力越來越大,逐漸形成中國最早的小農經濟。由此可見,小農經濟有其自身的發展邏輯。”
陸坤見大家在認真聽,也不禁壓了壓桌面上的稿子。
那是領導給他準備的稿子,可他有些不願意照本宣科地說些不切實際的話。
他希望自己的話能給在座的領導潑一瓢冷水。
“直到清代,以小農經濟為代表的中國農業仍然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農業模式,清代代表了全世界農業文明的頂峰。在這個時期,小農經濟這種農村經濟形式在中國已發揮到了極致。
我們需要認清一點,小農經濟不等於落後。“
瞅了瞅底下大家交頭接耳的吵雜聲,陸坤微微輕咳了一聲,他知道該抖點乾貨了。
“全世界範圍內小農的單位面積產出是高於大農場廠的,比如日本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就遠遠高於美國,這根日本的小農經濟有直接關係。
但日本農業落後嗎?顯然不落後。
小農經濟這種經濟形式在以中國和日本為代表的東亞長盛不衰,是歷史理性的選擇:人口密度大、土地少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經濟形式。”
“在現代社會,小農經濟這種經濟形式常常揹著‘惡名’,一般的觀點認為它阻礙了工業化程序,直到如今依舊有相當一部分經濟學家持這種觀點,甚至成為主流觀點。”
底下的聽眾們原本以為是千篇一律的報告模式,沒想到在這種會議上竟然還能見到乾貨,故而靜心聽的人多了,記筆記的人也多了。
這些聽眾大多是各個縣市甚至是鄉鎮負責農村農業工作的代表,回頭還需要把會議精神進一步往下邊傳達,故而可不敢過於分心他顧。
“小農經濟這種經濟形式有自身非常明顯的特點:一個小農家庭就是一個完整的生產單位,它要預測未來的市場,制定生產計劃,這個過程考慮所有影響生產的外在因素特別是氣候,然後規劃勞動力投入,審時度勢把握良好的市場出售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