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本鬼子所圖不小啊。’陸坤吶吶自語。

前世記憶中,“一口好牙,兩面針。”這句廣告語曾風靡整個九十年代,給太多太多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世貌似越來越少見到兩面針牙膏的影子,也就是在一些小型、低檔次的酒店賓館的一次性用品中還能尋到它。

它是怎麼沒落的呢?

陸坤只是瞭解了個大概,並不十分清楚。

只是偶爾閒暇的時候才突然發現;

誒...怎麼這個曾經輝煌無比的企業悄悄地就沒聲兒了?

兩面針起源於1941年成立的亞洲梘廠等五家小型肥皂廠,1978年組成柳州市牙膏廠,1980年研發製成第一支兩面針中藥牙膏,比雲南白藥牙膏早了20多年。

記憶中,兩面針從1986年到2001年,兩面針牙膏連續15年產銷量排名全國第一。

期間,中華、兩面針和黑妹三大國產品牌在中國牙膏市場佔據主導地位。

到2002年的時候,兩面針牙膏佔據了國產牙膏第一的位置,登上當時的中國牙膏品牌排行榜榜首。

然而,前世在三大國產品牌牙膏稱雄的同時,中國牙膏市場戰的烽火早已被點燃。

90年代,外資日化品牌紛紛進駐。

1992年,高露潔進入中國。

1995年,另一牙膏巨頭佳潔士進入中國。

國內的牙膏廠家如黑人、冷酸靈、雲南白藥等,也如雨後春筍般迸發。

在民族品牌相互廝殺的同時,外資品牌卻在悄無聲息地佔據了國內牙膏市場近七成份額。

不過,兩面針真正的轉折點在2004年,時年,兩面針在上交所上市,成為“中國牙膏第一股”。

上市是一把雙刃劍,尤其是在國內股票證券市場這個大染缸,上市往往意味著盛極必衰。

兩面針沉浸在“中國牙膏第一股”的榮耀裡,沒有及時抓住資本加持的絕好機會把牙膏產業做大做強。

上市不久,兩面針集團確立了多元化的路子,試圖分散行業競爭可能帶來的風險,不斷擴張公司的業務範圍,除了主營的日化板塊業務,先後又金句醫藥、紙品和房地產開發領域。

兩面針上市募集了6.57億資金,分散投入到了10個專案中。除了牙膏主業之外,還設計紙尿褲、衛生棉、洗滌劑等業務。

然而,正是多元化發展戰略,將兩面針集團拖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進入紙品、房地產等陌生領域開始多元化發展後,不但全線虧損,還牽制了其相當的精力和財力,加速了牙膏主業的衰弱。

從2006年起,兩面針就開始轉盈為虧,進入長期的虧損,到最後存在感幾乎變為l零。

而兩面針“苟延殘喘”的方法就是賣股票。

早期,兩面針手中持有中信證券、交通銀行等上市企業的股票和多家非上市企業的股權,在入不敷出的“旱年”隔一年就賣出一些,換回一些投資收益,以規避退市。

在陸坤看來,兩面針這個企業不像是日化企業,反倒更像是投資公司。

主業連續血虧了十幾年,依舊能靠賣股票回血續命。

兩面針有沒有機會重新崛起呢?

說實話,有;

後來居上的雲南白藥份額已經超過了百分之二十,在國內牙膏品牌中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