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讓別人來,小光頭怕是會哭得驚天動地!

小光頭特怕疼,而且有打針恐懼症,記得有一次這小子發燒了,劉麗萍帶他去醫院打針,哭得那叫一個悽慘。

打那回開始,小光頭無論是發燒感冒,都不樂意去醫院了,更不樂意打針,寧願吃藥片或者喝很苦很苦的中藥,也不同意去打針,而且這些事兒還得是他這個當老子的出面,這才能哄著小光頭吃藥喝藥。

陸坤小心翼翼地給小光頭清理傷口,用碘酒消毒,這來拿紗布給他纏上,然後抱著小光頭往屋裡走,“你們玩你們的,不過一定要注意安全。不玩的話,記得把玩具放回玩具庫房。”

那些玩具全是小光頭的鐘愛之物,尤其是超跑模型概念車,不是真正的好朋友,壓根就不讓人。

陸坤瞧著懷裡跟只小牛犢子一樣,大眼睛溼汪汪的小光頭,輕輕把他放在沙發上,笑道:“你先坐一會兒,我打電話給周醫師,讓他過來給你看看,是不是需要打個破傷風,再吃個消炎藥之類的。”

一聽可能要打針,小光頭的小臉立馬糾在一塊兒了。

陸坤沒管他,他這個傷口並不嚴重,清創縫合肯定是不用做的,但是不是吃點什麼消炎藥、打一打抗破傷風的藥劑什麼的,陸坤不是很懂。

周醫師擔任陸坤家裡的私人醫生已經近一年了,因著大過年的,原本也沒想到還會出現小光頭現在這麼一檔子事兒,早就批了周醫師半個月的假。

不過,周醫師住得並不遠,讓司機去接他過來一趟,壓根就花不了多少時間。

至於去擠醫院?這個還是算了吧。

雖然老百姓比較忌諱大過年的上醫院,不吉利,但醫院在這個時間點依舊是人潮洶湧,每年都會有各種奇葩病患絡繹不絕地趕往醫院求醫。

......

今天,南明市的報亭老闆都樂開花了,一份名不見經傳的南國經濟週報,竟然被人包圓了!

當然了,買報紙的人,全都是凶神惡煞的,看著就不好惹,報亭老闆們心裡納悶,但也沒多問,喜滋滋地收錢就是了。

竹竿招呼了手下所有的兄弟,只要識字的,就出去買報紙,幾百上千人,拿著經費,或是騎車或是坐公交、計程車,在南明市的大街小巷,看到報亭就下車。

黃明博和老陳接了陸坤的電話,也知道這件事,氣得眉毛直跳!

老陳也氣,但最氣的還是黃明博,報紙上雖然沒指著他的名字罵,但依舊把他渲染成資本家的幫兇、狗腿子!

黃明博和老陳起得鼻子都歪了,乾脆大手一揮,把康師傅集團的百十號行政管理人員包括銷售業務員也給趕出去,下了死命令,要是市面上還有一張南國經濟週報,那他們這些人就不用回來了!

當然了,工人們都很高興。不用大過年的還在辦公室裡值班坐冷板凳,還能拿錢出來逛,只需要把買報紙就能領工資,甚至買的報紙多,還有獎勵拿,這大便宜不佔白不佔。

市面上的南國經濟週報還沒被掃空,但報紙的背景,卻已經被竹竿給查了個底朝天了!

南國經濟週報這份報紙是週報,每週發行一一張,除非遇到特殊日子才會加版,在整個安桂有一萬左右的發行量,屬於自辦自發,主要在南明和周邊的兩三個地市的報亭零售。

八十年代末期以後,報業全國自辦發行的浪潮一再高漲,尤其是週報一類的報紙,基本都是自辦自發。

這件事也給陸坤提了個醒,他的手中沒有可用的輿論力量,每次想要發聲,總得依靠砸錢,才能引導媒體的輿論。輿論的工具在別人的手裡,他總是有點不踏實。

“我是不是也該為媒體攙一腳?”陸坤摸著下巴琢磨著。

這玩意倒不全是為了賺錢,哪怕是虧本經營,也不礙事。

不過,在新媒體、網際網路媒體興起之前,傳統紙媒,還是相當有市場的。

可以說,現在要是想法子入手幾個小辦刊、小雜誌之類的,多半還能掙點。而且隨著陸坤的產業涉獵越來越廣,肯定是需要鋪設相當多的廣告業務的,有屬於自己的紙媒,就有了發聲的工具,而且說不定還能給自己旗下產品的品牌塑造推廣塑造工作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即便是日後紙媒漸漸落寞了,也可以轉型新媒體業務,在資本的推動下朝逐步壯大。

當然了,這事兒還需要再考慮考慮,沒有背景的個人報業,在輿論大潮中很難生存下來,任何一道行政命令都能夠要了它的命。

所以,陸坤打算過段時間,聯絡一下省裡省外的一些權勢人物,發揮自己的人脈,把他們聯絡到一起,再抽出一筆資金,一起成立一家傳媒公司。

當然了,陸坤只會成為股東之一,儘量降低自身存在感,避免上邊一些人的猜忌與忌諱,避免造成適得其反的局面。迴歸到這件事情本身,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這份報紙發行造成的影響減到最小。

“玩不死他們我把名字倒過來寫!”陸坤在心底冷哼了一聲,隨即對著電話問道,“那什麼南國經濟週報是什麼來路?什麼背景,有沒有查到是誰在背後推動這件事?”

打蛇就要打七寸,照著命門死命揍!

老祖宗都說過,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能使磨推鬼!

甭管他是什麼單位,總得吃飯!

這幾年經濟改革,不少報業的財政撥款都在急劇減少,不少大報都開始急吼吼地找上企業,舔著臉要給企業做廣告,好活地滋潤一點。

進入90年代,報業的競爭強度就越發激烈了,陸坤記得93年元旦起,不少失去了國家財政支援的地方報紙,都紛紛轉型,許多報紙更是進行了擴版,廣告的版面也隨之大幅增加,個別報紙熱銷的報社,還一再提高廣告的收費標準。

沒辦法,報社收入的大頭再也不少財政撥款了,而是來源於廣告業務,一旦廣告業務表現不加,怕是用不了多久,報社就支撐不下去,紛紛轉行或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