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坤和劉德新喝完一頓酒之後,沒有立即坐車回家,而是沿著江邊,迎著冷風走了好一段路,這才上車坐下。

這年味是越來越足了。

安桂畢竟是一個外出務工的大省,這會兒農民工大批返鄉,帶回來了大量的金錢,整個消費水準,似乎一下子就上升了一截一樣。

華坤超市如今的彩電銷售,已經不能用好來形容了,而是火爆。

在這個不用票,花錢就能買到彩電這種大件兒的時代,人們被壓抑的消費熱情,似乎一下子就爆發出來了一樣。

這幾年的彩電耐用消費品市場變化之大,尤為驚人。

1988年之前,全國上下彩電緊缺,洋彩電更是供不應求,黑市價格更是比國家牌價還翻一倍,也多的是人買,那個勁頭、那場面,恨不得為搶一臺彩電打出狗腦子來。

國家為了給這種熱到幾乎爆炸的彩電消費潑水降溫,1989年的時候,還緊急對彩電實行了徵收600元的特別消費稅規定,這才勉強打消了一部分人的消費熱情。

然而,這個措施也沒大多卵用,因為有人攪局了。

600元彩電特別消費稅規定剛出來沒多久,長虹的倪總就打出了第二次價格戰,把長虹牌彩電的價格直接往下拉了300元,透過這種降價的方式,開啟了由於徵收600元彩電消費稅而漸漸冷卻的彩電市場。

如今華坤超市賣得最好的彩電就是長虹彩電。

兩次價格戰讓長虹在彩電市場的地位顯著提升,國民認可度暴漲。

甚至在很多老百姓眼中,這種給老百姓實惠的價格屠夫,很“可愛”。

當然了,截至目前為止,長虹依舊不能被成為中國彩電的第一品牌,直到1996年“洋彩電”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長虹掀起第三次價格戰,這一戰過後,這才徹底奠定長虹在中國彩電市場的龍頭老大地位。

到那個時候,國家為了給予外資企業投資信心,進行了一次猛烈的彩電關稅調整,由35%下降到23%,國際家電品牌紛至沓來,想要藉此機會搶佔中國市場。

那個時候甚至有國際彩電製造商喊出“不惜30億美元也要佔據中國彩電市場的絕對份額”,並訂立“打敗一個企業,擠佔一個行業”的目標,進而全面壟斷中國彩電市場。

那個時候,索尼、飛利浦、韓國三星等外國企業紛紛到中國盒子廠生產彩電,年生產總量達到1000萬,而國內彩電市場需求量在800萬臺左右。

面臨的這次危機,倪總再次啟用“價格戰”這把無往不勝的利劍,宣佈企業所有品牌的彩電一律降價銷售,全面降價幅度高達18%,單臺降價從100850元不等,被社會稱之為“跳樓價”。

這一策略使得長虹獲得了老百姓的鼎力支援,消費者們紛紛搶購長虹彩電,洋彩電被逼得欲仙欲死,原本的雄心壯志、豪言壯語,在碰了一頭血之後,總算是冷靜了下來。

1996年,長虹年度營收首次突破百億,市場佔有率增至35%,這才成為冥府其實的中國彩電第一品牌。

陸坤剛回到家,坐在沙發上躺了一會兒,孫博文就打電話來說,六福集團的考察團已經到了南明瞭,他正安排人去招待。

“那行,先由你們接待著,瞭解瞭解他們的想法和意願,看看他們對這項合作的重視程度再說。”

如果六福集團不看著這項合作,陸坤也不會上趕著去巴結他們。

如今華坤超市的體量不小,與不少供應商都有關係,可以借力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